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91章 丝路霓裳

第91章 丝路霓裳(2 / 2)

我们有林夕老师二十年的霞光摄影序列。卓玛斩钉截铁地说,从1998年第一张到去年那张凤凰涅盘,全部带有时间戳的原始文件。羽夕纹的霞光部分根本不是传统纹样,是林夕老师作品的纺织转化!

挂断电话,卓玛的目光落回那张老照片。羊羽年轻时的笑脸在雪光映照下格外明亮,让她想起第一次见到这位老师时的情景。那时她怎么也想不到,十几年后自己会为了一缕丝线翻遍他的书房。

订机票吧,去拉萨。她对小唐说,顺便联系西藏登山队,我们需要向导。

巴黎知识产权局的听证室冷得像座冰窖。卓玛看着对面西装笔挺的罗伦佐团队,那个意大利人正用蹩脚的中文对记者说:灵感来自我祖母的披肩...

celeste的法务代表不安地调整着领带:卓女士,如果无法证明原创性,我们的合作恐怕...

请稍安勿躁。卓玛从文件袋取出个檀木盒子,在各位做出判断前,我想先请大家欣赏两件作品。

她首先展开罗伦佐团队发布的样品,在专业灯光下,那些所谓的羽翼纹路呈现出机械复制的生硬感。接着她取出张师傅连夜赶制的羽夕纹原品——当丝绸展开的刹那,整个听证室响起一片抽气声。织物上的霞光竟随着观察角度不断变幻,宛如真实的落日余晖。

这不可能!罗伦佐猛地站起来,绝对是后期处理过的...

卓玛向技术官点头示意。高倍显微镜连接的大屏幕上,两件样品的纤维结构清晰呈现:罗伦佐的作品是简单的四层平纹,而羽夕纹展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十六层复合结构,每根丝线的捻向都经过精确计算。

根据里昂纺织实验室的报告,卓玛播放出林夕的霞光摄影与纹样设计对比图,这种色彩渐变需要至少十五年以上的霞光观测经验才能把握。而罗伦佐先生声称的祖母披肩...她突然调出张泛黄报纸的照片,实际上是1937年法国传教士从蜀地带回的文物,纹样记录显似是传统的云雷纹,与羽夕纹相去甚远。

听证会结束时,罗伦佐团队灰溜溜地从侧门溜走。celeste的代表却拦住卓玛:关于交货期,我们董事会有了新提案...

就在这时,卓玛的手机震动起来。西藏的区号。她颤抖着按下接听键,听筒里传来夹杂着风雪杂音的熟悉嗓音:丫头,我找到冰蚕了!不止一群!当地牧民说这些年气候变暖,山那边又出现了...

羊羽的声音忽远忽近,卓玛却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清晰的声响。她转向celeste的代表:关于新提案,我们很乐意接受六个月的交货期。不过...她嘴角微微上扬,鉴于工艺复杂性,价格需要重新协商。

在蜀锦工坊,张师傅正对着阳光检查新到的冰蚕丝。这些晶莹的丝线在特定角度下会泛出珍珠母贝般的光泽,宛如羊羽当年照片里那个透明容器中的宝物。

老张,你看这个!林夕举着相机进来,屏幕上是她刚拍到的奇观——冰蚕丝在紫外线下竟然呈现出与晚霞完全一致的色谱。

工坊角落,卓玛正在视频里向celeste展示首批成品。法方代表惊叹道:这比听证会上看到的还要神奇!我们cEo想问,是否愿意将价格再提高20%,作为独家...

抱歉,卓玛微笑着摇头,羽夕纹永远不会属于任何一个品牌独占。她指向工坊墙上新挂的匾额,上面是羊羽遒劲的题字:寸锦寸心。

视频结束后,小杨匆匆跑来:卓总,大都会博物馆的快递!拆开包裹,竟是册烫金图录,扉页印着羽夕纹的高清照片,标题是《二十一世纪纺织艺术的巅峰之作》。

窗外突然下起太阳雨。卓玛望着雨帘后若隐若现的彩虹,想起羊羽回来后讲述的冒险:如何在暴风雪中跟着牧民找到冰蚕,又如何发现那些生物竟以某种特殊地衣为食。而林夕连夜分析的数万张霞光照片,最终证明罗伦佐盗用的正是她二十年前在黄山拍的一组未公开作品。

手机震动,是《纺织艺术》杂志的专访邀约。卓玛回复完邮件,发现两位老师正凑在显微镜前争论冰蚕丝的最佳织造温度,像极了当年在清北大学教室里争论素描技法的样子。

雨停了。工坊外传来学徒们试织新品的机杼声,那节奏莫名让她想起米兰大教堂的钟声,想起巴黎听证室里的掌声,想起西藏风雪中卫星电话的杂音。所有这些声响,最终都融汇成手中这匹蜀锦的经纬,编织出一段跨越时空的丝路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