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71章 绣松绣风绣水绣月绣春秋

第71章 绣松绣风绣水绣月绣春秋(2 / 2)

羊羽转身面向法师,神情庄重地说道:“法师,这架明代红豆杉木蜀锦提花织机以花楼双人协作和花本程序控制为核心,体型庞大,构造精妙。其技术本质在于通过物理编码实现图案的自动化编织,代表了前工业时代纺织机械的巅峰智慧。特别是这类织机的‘结花本’技术,能够实现数千根经线的有序提综,从而织出蜀锦那复杂精美的纹样。从本质上来说,它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机械程序记忆装置——通过线结点坐标记录纹样逻辑,其原理更是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打孔操作,乃至现代计算机二进制思维的形成。这花本系统比西方的贾卡提花机足足早了 200 年,被誉为‘软硬件分离’的古代工业自动化早期计算机雏形。再加上红豆杉木本身所具有的耐腐性,能够有效保障纤线系统的精度,大大减少因变形而导致的错花现象,无疑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

释迦果林法师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感慨,缓缓说道:“多谢二位如此详尽的讲解。实不相瞒,我的祖上曾是明王府的蜀锦织户。在明代,蜀王常到大凉山避暑,而泸山光福寺凭借其清凉宜人的山景、如诗如画的邛海月色,构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避暑优势。不仅如此,光福寺的皇室背景、建昌卫的军政功能以及古道枢纽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蜀王经略西南时兼顾休憩与理政的绝佳场所。蜀锦,向来是纳贡的极品,当时采用花楼织机双人协作,每日却仅能织出 10 厘米的锦缎,故而有‘寸锦寸金’的说法。由于锦城冬季寒冷、夏季酷热,织工的汗水容易对蜀锦造成洇染,为了保证蜀锦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蜀王便在此处利用泸山的楠木建造了松风水月楼,并选用红豆杉木打造了这架花楼提花织机。祖上的织工们就在这里,为蜀王府精心织就一种龙凤纹的蜀锦。岁月悠悠,我们家族传承了十代之后,到了民国晚期,因连年战乱,这门精湛的织造技术不幸失传。所幸,这座别院、这座楼以及这架织机,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每隔十年,我们都会用桐油、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熬制成清漆,对织机进行悉心养护。而旁边的这架织机,无论是形制、大小尺寸还是材质,都与这架明代织机一模一样,只是它的年份是清代咸丰年间的。”

法师顿了顿,目光中流露出一丝落寞与感慨:“这一切皆是祖上的遗物。前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险些将此楼焚毁。幸而发现得早,又恰逢当天有一批军人在此参观游览,他们齐心协力,奋勇扑救,才使得这里免遭劫难。到了我这一代,家族中就只剩下我一人,我无儿无女,已然决定在佛门中度过余生。如今,我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这些祖上留下的珍贵遗物。我早有耳闻二位对蜀锦的收藏与热爱,所以有意将此处别院捐赠于你们,希望它能在你们的手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不知两位施主意下如何?”

羊羽和林夕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击中,一时之间竟有些愣住,仿佛置身于一场梦幻之中,难以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释迦果林法师轻轻吟诵道:“织天织地织龙织凤织经纬。”

林夕稍作思索,便巧妙地对出下联:“绣松绣风绣水绣月绣春秋。”

释迦果林法师听闻,不禁双手合十,又叫了一声佛号:“善哉善哉,妙哉妙哉!我心愿已了。”说罢,他从怀中掏出一把黄铜钥匙和几把小钥匙,递到林夕手中,温和地说道:“此处的一切和所有物品的处置权,今后全凭二位做主。放在那边楠木箱子里,有一匹明代龙凤纹蜀锦,还有一些历年上贡前剪裁下来的蜀锦边角料,以及一些明代关于蜀锦的书籍,皆是祖上传下来的珍贵之物,我一并留给你们。这是捐赠书,我已经签好了字。”

羊羽和林夕如梦初醒,连忙同时弯腰致谢:“感谢法师!”

“阿弥陀佛。”当羊羽和林夕抬起身子时,释迦果林法师已经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出了楼外,只留下那两架古老的织机,在阳光的照耀下,静静诉说着往昔的传奇故事。

羊羽和林夕静静地站在原地,手中紧握着那几把钥匙和捐赠书,心中五味杂陈。他们深知,这份馈赠不仅仅是一座别院、两架织机和一些珍贵的文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使命。

羊羽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望着那两架织机,目光坚定地说:“小夕,法师如此信任我们,将这份家族的珍宝托付给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对待,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林夕轻轻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嗯,哥,我明白。这不仅是对我们的信任,更是对蜀锦文化传承的一份期许。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蜀锦的历史,感受这古老技艺的魅力。”

两人在木楼中又仔细地查看了一番,将每一个细节都铭记于心。他们深知,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将面临一项艰巨而又意义非凡的任务——如何妥善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