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58章 各种任务份至沓来

第58章 各种任务份至沓来(2 / 2)

与此同时,在研究所另一侧稍显安静的走廊里,羊羽刚刚结束与激光武器项目组关于定型试验细节的激烈讨论。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走向指挥部。路过林夕办公室外那片人声鼎沸的临时等候区时,脚步不由得顿住了。

眼前的一幕,瞬间击中了他记忆深处某个尘封的角落。

狭长的走廊,此刻被各式各样的身影挤得水泄不通。穿着不同单位制服的人,或坐或站,或倚墙闭目养神,或低声与同伴交谈,或焦急地翻看着手中的资料。空气中混杂着汗味、烟草味、速溶咖啡的味道,还有那种因漫长等待和前途未卜而产生的无形焦灼。有人抱着厚厚的图纸袋,有人脚边放着便携式电脑包,有人一遍遍地看着手表。疲惫写在许多人的脸上,但眼中却燃烧着同样的渴望——渴望轮到自己,渴望得到那宝贵的试验窗口。

羊羽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指尖的烟燃着细缕青烟,视线却穿透眼前拥挤的人群,落向某个模糊的时空。许多年前,他也是这样人群中的一员。那时他还年轻,为了给一个几乎被判了“死刑”的小型无人机项目争取到一次宝贵的高速风洞试验机会,他揣着导师几乎磨破了嘴皮子才开出来的介绍信,坐了三天两夜的绿皮火车硬座,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当时国内唯一能进行相关试验的风洞基地。

记忆中的画面清晰得刺眼:冬夜寒冷的走廊,灯光昏暗,空气里弥漫着劣质香烟和泡面的混合气味。他和另外几个来自不同单位的工程师,裹着臃肿的军大衣,像沙丁鱼一样挤在长条木椅上,屁股被硌得生疼。脚边放着装模型的沉重木箱。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啃着冰冷的馒头就咸菜,耳朵却时刻竖着,捕捉着办公室里传出的任何一点动静,期待着那个掌管排期的“大人物”能喊到自己的名字。那种卑微的、望眼欲穿的等待,那种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他人之手的无力感,那种生怕错过叫号而不敢上厕所的窘迫……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刻在心底。

指尖传来一阵灼痛。羊羽猛地回神,才发现香烟已经烧到了尽头。他甩掉烟蒂,目光重新聚焦在眼前这片拥挤而焦灼的“等候长廊”。恍惚间,那个缩在军大衣里、啃着冷馒头、眼神倔强而忐忑的年轻自己的影子,似乎与眼前这些疲惫的身影重叠在了一起。时空仿佛在这一刻完成了奇异的闭环。

只是,位置已然调换。当年那个在走廊尽头苦苦等待机会的年轻人,如今已是站在资源分配端的人之一。羊羽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的复杂气味,既有过去的苦涩,也掺杂着如今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他挺直脊背,眼神变得锐利而沉静,迈步穿过人群,走向挂着“项目总控”牌子的指挥部大门。那些投向他的、混杂着敬畏和期盼的目光,让他每一步都踏得无比坚实。

林夕处理完试验型号的开局试验任务后,同羊羽和协调组商议,今后的型号试验任务统一由协调组统一安排,林夕才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

激波风洞的成功,只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强激光武器,尤其是瞄准未来的兆瓦级门槛,其复杂性远超单一试验手段的范畴。风域研究所的潜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在研究所东侧,一座新建的、充满现代流线型设计的银灰色建筑里,是“蜂群”无人机综合试验场。这里没有风洞震耳欲聋的咆哮,取而代之的是高频电机运转的嗡鸣和旋翼划破空气的尖锐呼啸。巨大的穹顶下,空间被划分成多个试验区。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抗干扰试验区。一架造型奇特、通体覆盖着特殊吸波和散热材料的无人机原型机,被牢牢固定在一个多自由度的振动平台上。它机翼下方挂载着一个小型的激光发射吊舱。平台剧烈地模拟着飞行器在高速、高机动状态下的颠簸和震颤。与此同时,围绕在它周围的多组高功率电磁干扰源,正以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疯狂地向它倾泻着模拟战场环境的复杂电磁风暴。强激光武器小型化后的实战平台,其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以及如何在敌方强干扰下维持激光精确瞄准和自身稳定,是风洞无法完全模拟的实战难题。

“电磁干扰强度提升至Level 4!模拟敌方大功率雷达压制!”控制台传来指令。

无人机机体上的指示灯疯狂闪烁,机载主控计算机的散热风扇发出尖锐的嘶鸣。但机腹下的激光吊舱,其瞄准光束投射在远处靶标上的光斑,虽然出现了细微的抖动,却依旧顽强地锁定着目标中心区域。控制室内,工程师们紧盯着屏幕上代表激光指向精度的曲线,它在剧烈的干扰背景噪声中,依旧保持着核心的稳定。

“自适应滤波算法生效!激光链路维持!精度损失控制在5%以内!通过!”

一阵小小的欢呼在控制室响起。这架无人机,是兆瓦级激光武器未来可能的“空中利剑”雏形之一。

而在研究所最深处,一座恒温恒湿、需要特殊权限才能进入的堡垒式建筑内,则是“天河之光”数值计算中心的所在。这里听不到任何机械的轰鸣,只有成千上万台高性能服务器散热风扇汇聚成的、如同深海低吼般的低沉背景音。巨大的环形屏幕上,不再是试验场的实时画面,而是流淌着无穷无尽的数据洪流和复杂到令人目眩的三维动态仿真图像。

这里是虚拟的战场,是理论的熔炉。激波风洞试验获得的海量气动热、烧蚀、流场干扰数据,无人机试验场反馈的电磁兼容、平台振动、指向精度实测结果,如同珍贵的“矿石”,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输入到超级计算机构建的、融合了多物理场的巨型数字模型中。

屏幕上,一个极其复杂的联合仿真正在进行:代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虚拟模型在数字化的极端气动环境中穿行,其表面材料在模拟的兆瓦级激光持续照射下,微观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温度场像熔岩般流动;同时,模拟的战场电磁干扰如同无形的风暴席卷整个空间;飞行器搭载的激光武器系统自身产生的热效应、振动效应、电磁效应,与外部环境相互耦合、激烈碰撞……

超级计算机的算力被压榨到极致,寻找着那稍纵即逝的优化平衡点——如何在狂暴的物理环境中,让材料多坚持一秒?让激光束的聚焦再稳定一丝?让整个武器系统在极限输出时依然可控?

“第1736次迭代完成!基于风洞新烧蚀数据修正的材料模型,结合无人机实测的抗扰裕度,兆瓦级核心散热通道构型优化方案G-7,理论峰值功率持续时间提升18.7%!指向精度波动降低12.3%!” 数值模拟团队的负责人声音带着熬郁的沙哑,却难掩其中的兴奋,向刚刚走进来的羊羽和林夕汇报。

羊羽站在巨大的环形屏幕前,深邃的目光仿佛要穿透那由无数0和1构成的虚拟世界。风洞喷出的激波是撕裂现实的利刃,无人机在电磁风暴中倔强穿行的身影是灵活的触角,而眼前这片无声流淌的数据之海,则是洞察一切奥秘的大脑。三股力量,物理的、半实物的、纯粹数字的,在风域湖畔前所未有地紧密交织、相互印证、彼此哺育,共同构建起一道通向终极武器的坚实阶梯。每一次风洞的怒吼,每一次无人机的震颤,每一次超级计算机的运算峰值,都在合力撞击着那道分隔梦想与现实的门槛——兆瓦级强激光武器的曙光,已经清晰可见地投射在这片忙碌而充满力量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