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城袁崇焕站在城楼上登高远望,一年半以来辽西出奇的平静,后金像熄火一样,很少有大军扣关,只有零星的游击。自从孙承宗离任后,他的处境越发不妙,虽然已经向东林党靠拢,但朝中是阉党掌权。
素有野望的他,不甘仕途就此停顿。趁此机会,他开源节流煮盐炼铁;鼓励百姓开垦荒田;军中实行屯田;操办马政演练车战;同时招抚蒙古等地流民。硬生生拉扯出一支六万人的大军,至于那些远道而来的客军,早早打发回了属地。
不过袁崇焕始终贯彻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因此手下以祖大寿等人为主,提拔不少辽将。相较宁远,山海关则比较务实,经略高第见识火炮的威力后,重用孙元化,命其仿制红夷大炮,增强城防。
金州这边,炼铁作坊中,师傅和学徒们,也正在研究钢制炮管的铸造之法。因为受新式步枪的影响,此时他们早已盯上后装滑膛炮。配合金州的炼钢工艺,可以大大减少炮管的壁厚和长度,减轻炮身重量。后期无论是安置在城楼上,还是随军行走亦或者放置在战舰上,都能保证其威力和实用。
陆羽巡视城楼,此时有登州为后盾,新的城墙通体水泥砖砌筑,甚至基础部分都用水泥粉刷一定的厚度。如果冬天撒上水再想抠个洞,那难得不是一个量级。同时为了平衡各方矛盾,传播思想,他扩大学堂规模,在登州各地招募适龄孩童,提供免费食宿。
本来还以为不会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家十来岁的孩子送到辽东来。没想到那些分到田地的新农户们,把报名点围的水泄不通,一个个的比谁都积极。本来仅仅想增加一百人,结果最后招收了五百多人,算上金州收录的一百多人,新的一届足足有六百多人。
这个数量已经接近其余几届的人数总和,临时的学堂已经不能容纳这么多人。幸好这段时间,金州不缺钱粮,索性在旅顺重新选址新建一座大型的中式学校。
钱粮到位,人多力量大,仅仅两个多月,一排排的青砖瓦房就拔地而起,彰显大明朝的基建速度。至于偷工减料?没这回事,因为工匠和师傅们知道,这以后可能是给自家小子上学的地方,只会用料厚实,反正陆大人舍得钱财。
以五年学制为基础,每年年底休假两个月,毕业后正好十七八岁,人生正当时。而且扬州府泰州的学子与这里进行相互交流学习,融汇南北的差异文化。
学校开张这一天,陆羽出席并且宣讲第一节课,告诉这些稚童,日后在这里将会学习什么,出路在哪里,以后能做什么。至于泰州想继续深造的学子,早就到达金州,并且已经和高年级的人,重新组班学习知识。这些人以后都要充斥到各营卫以及基层官吏,毕竟治理也需要大量的人才。
随行的还有老家的来人,孩子已经会了说话,疏语和雨嘉一起来到金州,在旅顺安了一个家。陆羽终于告别孤家寡人,平常可以偶尔回家小住。幸福的生活美滋滋,手下不少人,都觉得最近陆大人好说话许多。
当知道是师娘、夫人到了,这才恍然大悟。
长女叫陆星玥,嫡子叫陆皓阳。血浓于水,二人见到陆羽一点不生分,爬上爬下,特别是小囡囡奶声奶气地喊出爸爸,陆羽整个心都融化。抱起来亲个不停,惹得小姑娘哈哈大笑。
“你们是不是平常在家和他们说啥了,怎么感觉好像一点不生分。”陆羽笑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