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9203章 故园凋零启归思 沧海迢迢携技行

第9203章 故园凋零启归思 沧海迢迢携技行(1 / 1)

至元三十年的一个黄昏,崖州港的椰林被海风拂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五十岁的黄道婆正在黎寨的织坊里指导年轻女子调试新改进的提综装置,忽然听见港口的商船上传来熟悉的吴语。那声调,那韵律,恍如隔世,瞬间将她拉回了三十多年前的松江府。

她快步走向港口,见几个江南客商正在与黎人交易。交谈中得知,这些商人来自她的故乡松江府。问及家乡棉纺情形,客商叹道:仍是老法子,去籽全靠手剥,整日下来十指血迹斑斑。弹棉用竹条,费力不说,棉絮还不均匀。纺车更是只有单锭,织一匹布要耗费半月工夫。

是夜,黄道婆辗转难眠。朦胧间,她仿佛看见江南的女子们在昏暗的油灯下,用渗血的手指一粒粒剥着棉籽;看见她们佝偻着背,用简陋的竹弓弹棉;看见她们日夜不停地摇着单锭纺车,却始终赶不完官府的赋税。忽然,一个少女抬起头来,那面容竟是她十八岁时的模样,指尖的鲜血滴在洁白的棉花上,绽开刺目的红。

她猛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水,槟榔树的影子在风中摇曳。这一刻,她知道自己必须回去了。那个她曾经拼命逃离的地方,那些与她素昧平生的江南织女,都在呼唤着她带回去的技艺。

黎明时分,当她将这个决定告诉黎族姐妹时,寨中顿时一片寂静。头人的女儿阿珠第一个哭出声来,紧紧抱住她:阿姊,你舍得离开我们吗?然而最理解她的却是年迈的头人。他召集寨中工匠,特意为她制作了一套珍贵的工具:用槟木精心雕琢的弓身,以鹿筋为弦,弹力十足;用刺桐木削制的纺锤,质地坚硬却不伤棉线;还有黎族特制的分经棍、提综杆,每一件都凝聚着黎家工匠的心血。

临行前夜,头人独自来到她的船形屋,将一卷精心绘制的《踏车图谱》交到她手中。图谱绘在蕉叶制成的纸卷上,不仅详细描绘了黎族三锭纺车的每一个构件,还标注了制作要领和使用诀窍。让这图谱跨越千山万水,让江南的姐妹也见识我们黎家的智慧。头人的话语简单却意味深长。

北归的航程并不顺利。商船在琼州海峡遭遇风浪,不得不停靠泉州港修整。这反倒让黄道婆因祸得福,得以见识到更多先进的纺织技艺。

在泉州港,她第一次见到了闽商船上的水转大纺车。这台庞然大物利用水流驱动,三十二个纺锭同时运转,其效率令她叹为观止。她假装帮船工搬运货物,实则仔细观察齿轮的咬合结构、传动装置的设计。夜深人静时,她借着月光在随身携带的蕉叶纸上勾勒下关键部件的图样,心中已在盘算如何将这种动力原理应用到棉纺车上。

在泉州的市集上,她更是被伊斯兰工匠织造的金锦所震撼。那些织机上的提花装置比黎族的更加精密,尤其是那个被称为的提综机构,能够织出极其复杂的图案。她站在织坊外整整观察了三日,终于悟出其中奥妙:这些异域工匠通过预先编排的提综顺序,实现了图案的规律化织造。这个发现让她激动不已——若能借鉴此法,定能让江南的织锦技艺实现飞跃。

航程继续北上,每过一日,空气中的湿意便减一分,气温也渐渐降低。当船工呼喊松江府到了时,正是清明时节。黄道婆站在船头,望着故乡的土地,恍如隔世。乌泥泾的河岸边,芦花正盛开,洁白的花絮在风中摇曳,远远望去,竟像极了崖州的棉田。

码头上的景象却让她心酸。几个织女正在岸边浣纱,她们使用的仍是三十多年前的简陋工具,手上的冻疮清晰可见。一个老妇人吃力地用竹弓弹棉,每弹一下都要喘口气。更让她揪心的是,这些织女脸上都带着她再熟悉不过的麻木与疲惫。

她轻轻抚摸着行囊中的槟木弓、刺桐纺锤,还有那卷珍贵的《踏车图谱》。海风吹动她斑白的发丝,却吹不散她眼中坚定的光芒。这一刻,她清楚地知道,她带回来的不仅是几件工具,更是一场即将改变江南纺织业的革命。

我回来了。她轻声对自己说,目光越过熟悉的芦苇荡,投向记忆中的乌泥泾镇。这一次,我要让江南的织女,都能织出比黎锦更美的云霞。

船缓缓靠岸,她的脚踏上故乡的土地。三十多年的漂泊,半个甲子的求索,终于在这一刻找到了归宿。而她不知道的是,这场归来,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掀起一场纺织技术的巨变,她的名字将如何被镌刻在中国纺织史的丰碑上。清明时节的细雨开始飘洒,仿佛在为这场伟大的回归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