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5001章 元帝国的设计者—刘秉忠 传奇

第5001章 元帝国的设计者—刘秉忠 传奇(2 / 2)

1268年 主持设计大都宫城格局

1269年 参与制定典章制度

1270年 请立御史台,完善监察体系

1271年 奏请建国号,取自《易经》

第五卷 大成之年(1272-1274)

1272年 主持大都主要宫殿建设

1273年 荐郭守敬治水,张文谦理财

1274年 完成大都城市建设规划

1275年 八月无疾而终,享年五十九岁

第一回 邢州故里生异禀 少年出家隐真名

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的寒冬,邢州古城在烽火中瑟瑟发抖。当蒙古铁骑的马蹄声震碎太行山的晨雾时,刘家祖宅后院突然腾起一道紫气。接生婆颤巍巍捧出个额带龙纹的男婴,正在观星台上焚香告天的祖父刘泽猛然转身,手中龟甲应声而裂。

荧惑守心,紫微耀世...老人望着被战火染红的夜空长叹,此子当光大我门,然生不逢时啊!他给孙儿取名秉忠,表字仲晦,暗合《易经》君子以明晦进退之意。

这个在逃难车辙里长大的孩子,三岁就能用木棍在沙地上画河洛图。八岁入乡塾那日,先生教《孝经》至身体发肤章,小秉忠突然指着窗外逃难的伤兵发问:若为保父母而伤发肤,可乎?满堂寂静中,老塾师手中的戒尺啪嗒落地,檐下越冬的麻雀惊飞而起,翅尖竟带着罕见的金辉。

蒙古太宗七年(1235)的重阳节,十七岁的刘秉忠被迫出仕。在邢台节度使府的石阶前,父亲默默为他系上代表胥吏的青色绶带,母亲将《论语》塞进他袖中。当他踏进充斥羊膻味的官衙时,正看见个蒙古千户用马鞭抽打老文书——只因为誊写税册时溅落一滴墨。

浊世为吏苦,清风入梦难。某夜值班,他愤然在粉墙上题诗。墨迹未干,忽闻窗外马蹄声急,原来是被夺田的老农全家投井自尽。翌日清晨,同僚们发现这个沉默的少年令史,竟将府库账册与《孟子》并排摊开,用朱笔在亏空处批注仁政必自经界始。

转折发生在太宗九年(1237)的惊蛰。奉命催粮的刘秉忠行至西山,看见枯树上悬挂着抗税书生的尸首,树下老妪正用破碗接雨水活命。他当即解下官印悬于枯枝,将粮车上的麻袋尽数倾入饥民怀中。回城时暴雨如注,这个浑身湿透的青年在武安山清幽寺前驻足,但见:

断碑残碣隐苍苔

古刹钟声渡劫来

紫气东升凝翠岫

青灯待照栋梁材

天宁寺虚照禅师三日后踏月而来,见这落魄青年正在松树下以石为子演绎周易。少年英才,何以避世?老僧的竹杖轻点棋盘,震散卦布局。刘秉忠拾起滚落的石子:非为避世,乃欲求真。譬如璞玉,须琢而后明。

剃度那日,山雾弥漫如太初混沌。当青丝落尽,虚照禅师将法号注入茶汤:聪者,耳通八方,心贯三教。突然寺钟自鸣,僧众惊见新受戒的沙弥额间龙纹竟在香火中化作莲印。

从此青灯古佛间多了个奇特的修行者。他晨诵《金刚经》,午研《道德经》,夜注《春秋》,更在禅房墙壁绘出混一舆图——上面标注着大都未筑的宫阙,运河未开的河道。某日大雪封山,他踏雪取经时忽有所悟,在冰崖刻下儒释道三教同源七字,冰屑飞溅处竟现七彩霓虹。

最令人称奇的是,当蒙古使者前来征召高僧时,子聪和尚正在菜园嫁接江南柑橘。使者讥讽:出家人也贪口腹之欲?他抚着新芽含笑:他日若见大都街头果香四溢,方知佛法不在西天。这句话后来随驿马传入忽必烈帐中,成为改变命运的伏笔。

而在此时,邢州故里的老宅院中,刘泽临终前指着星空对族人们说:记住,我们刘家要出的不是官,是...话未说完,东北方突然流星划过,光耀如昼——那正是武安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