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阔台深以为然,下诏修葺燕京孔庙,命各地设立庙学。在曲阜孔庙修缮工程中,耶律楚材特意奏请保留孔子后裔的封爵,以示对儒学的尊重。
更令人振奋的是,耶律楚材在燕京创立太极书院,聘请名儒赵复、王粹等主讲。赵复本是南宋儒士,汴梁城破时被俘,耶律楚材爱其才学,特予赦免。
书院开学之日,耶律楚材亲临讲学。面对满堂学子,他阐述办学宗旨:
今日设立书院,非独为保存文脉,更是要融合蒙汉,创制新规。望诸生穷经致用,不负平生所学。
赵复讲授《春秋》时,特别强调华夷之辨。耶律楚材得知后,私下与他长谈:
先生讲《春秋》大义甚善。然今天下一家,蒙汉皆赤子。教化之道,在使万民向善,何必强分彼此?
赵复感叹:相公胸襟,非俗儒可及。
在耶律楚材的支持下,太极书院成为北方学术中心。蒙古贵族子弟与汉人士子同堂读书,相互切磋。年轻的真金太子(忽必烈之子)也常来听讲,深受儒学熏陶。
一日,真金问耶律楚材:先生,学这些经书,真能治国吗?
耶律楚材命人取来一张弓:殿下请看,弓需良匠,国需良臣。儒学就是培养良臣的学问。他又取来箭矢:蒙古人善射,汉人知礼。若能取长补短,何愁天下不治?
太宗十年(1238),耶律楚材推行更深远的文化政策。他奏请设立兴文署,总管天下学校;设立,使读书人可免徭役,专心向学。这些措施使战乱中濒临断绝的文脉得以延续。
然而最大的阻力来自经济方面。别勒古台在朝会上发难:如今设立这么多学校,供养这么多儒生,耗费巨大。不如将这些钱粮用于整军经武!
耶律楚材早有准备,他呈上账簿:去年科举取士所用,不及军费百分之一。然这些儒生整顿税收,开源节流,所增赋税十倍于此。请问大王,这是浪费还是投资?
窝阔台闻言大笑:中书令真会算账!
在耶律楚材不懈努力下,文教事业蓬勃发展。至太宗晚年,全国已设立官学百余所,民间书院更如雨后春笋。许多蒙古子弟开始研习汉文,诵读经典。更重要的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儒士,逐渐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力量。
晚年耶律楚材在《湛然居士文集》中回忆这段历程时写道:
当是时,干戈未息,文教荡然。余独以一人之力,倡明道学,开设科举,非不知其难也。然念及文明存续,不得不尔。
太宗十三年(1241)春,窝阔台在和林新建的孔庙举行祭孔大典。这是游牧民族统治者首次公开祭祀孔子,标志着蒙古统治政策的重大转变。
典礼上,耶律楚材见许多蒙古贵族恭敬行礼,不禁热泪盈眶。他知道,自己多年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文明的种子已在草原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是夜,他在日记中赋诗明志:
干戈未息启文明,科举重开士子欣。
已见孔庙香烟绕,更闻书院诵书声。
华夷何须分彼此,圣道原可化万民。
但得仁政行天下,何计生前身后名。
这条以儒治国的道路,终于在血与火中开辟出来,为后来元朝的建立奠定了文化基础。耶律楚材这个名字,也因此永远铭刻在中国教育史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