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仰首闭目,良久,方睁开眼道:取纸笔来。
他在绝命诗中写道: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写罢,他对狱吏道:我死后,可将此诗交与祖大寿将军。
八月十六日,西市刑场人山人海。袁崇焕被押上刑台,面容平静。监斩官宣读罪状时,围观的百姓群情激愤——他们大多听信了袁崇焕引敌入关的谣言。
汉奸!有人怒骂。
食其肉,寝其皮!更多人附和。
袁崇焕仰天长笑:忠魂不死,壮心犹存!自毁长城,悔之晚矣!
刽子手手起刀落,一代名将含冤而死,年四十六岁。据《明史》记载,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其首级被传示九边,尸身残缺不全。当夜,曾受袁崇焕恩惠的义士佘氏冒险前往刑场,在一片血肉模糊中收殓残骸,悄悄葬于广渠门内。他在墓前立誓:佘家子孙,世世代代为袁将军守墓。
袁崇焕死后,辽东防线名存实亡。祖大寿虽勉力支撑,但已无力回天。崇祯闻知袁崇焕临刑前的诗句,曾有一丝悔意,问周延儒:袁崇焕死后,辽东谁可代者?
周延儒答:崇焕虽骄蹇,然其治兵御敌,确有可取。今已死,难得其人也。
果然,十五年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煤山。又过不久,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时光流转,一百五十年过去。乾隆四十九年,清高宗在审阅《明史》时,特意召来史官。
袁崇焕之事,究竟如何?
史官回奏:据太宗实录,当年确用反间计,使明帝生疑。
乾隆长叹: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遂下诏为袁崇焕平反,并在其故居立祠祭祀。
如今在北京广渠门内,袁崇焕祠墓依然肃立。暮色中,一位佘姓老人正在清扫墓园——这是佘家第十七代守墓人。他轻轻擦拭着墓前的楹联:
自怀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
夕阳西下,将老人的身影拉得很长。他望着袁大将军墓五个字,喃喃自语:袁将军,如今天下人都知道您的忠义了。
微风拂过,松柏轻摇,仿佛在回应这句迟来的告慰。袁崇焕的一生,正如其号——在时代的洪流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历史的尘埃落定,忠奸自分。然而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那个含冤而死的灵魂,永远在提醒后人:一个民族的脊梁,往往是由那些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坚守信念的人所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