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守不住当如何?有人质问。
袁崇焕慨然答道:崇焕愿立军令状!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这番对答深深打动了孙承宗。次日,孙承宗特意邀袁崇焕至府中密谈。书房内,这位老成持重的兵部尚书推心置腹:元素可知,今日朝中,主守者非止王在晋一人?便是皇上,也恐再遭败绩啊。
袁崇焕郑重一揖:下官深知此中艰难。然学生遍观关外形势,确信宁远可守。若因畏惧人言而坐失良机,他日建虏叩关,悔之晚矣!
孙承宗长叹:老夫年迈,辽事终需年轻人担当。你既有此志,老夫当全力助你。
八月,在孙承宗力荐下,袁崇焕升任山监军道佥事,获帑金二十万,督帅关外。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有言官上书:袁崇焕狂妄自大,恐为第二个杨镐!
临行前,袁崇焕特意拜访罢官在家的熊廷弼。这位曾经经略辽东的老将住在西城陋巷,见袁崇焕来访,苦笑道:元素何必来此?老夫如今是待罪之身。
袁崇焕执弟子礼:晚辈特来请教辽事方略。
熊廷弼沉吟良久,蘸着茶水在石桌上画图:辽东之事,难不在战,在朝局多变。王化贞坏事,罪在老夫?非也,罪在朝中掣肘!他突然抬头,目光如电:元素切记:建虏易御,谗言难防。你在外既要御敌,更要学会自保。
老将军良言,晚辈铭记。袁崇焕肃然道,然崇焕此去,但求问心无愧。个人安危,早已置之度外。
熊廷弼长叹一声,从屋内取出一柄宝剑:此剑随我多年,今赠于你。望你善用之,莫负此剑,莫负辽东百姓!
离京那日,秋风萧瑟。袁崇焕单骑出德胜门,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皇城,随即扬鞭策马,再不回头。他知道,此去关山万里,吉凶未卜,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只能义无反顾。
途中,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身已许国,何计死与生。
但求丹心在,不负圣明君。
字迹苍劲,墨透纸背。这个三十八岁的书生,就这样背负着一个王朝最后的希望,向着血与火的辽东前线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