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事上磨练与学说成熟(1511-1519)
1511-1515年(正德六至十年)历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京官。期间在北京、南京等地广收门徒,讲学不辍,与湛若水等学者交游,声名日隆。
1516年(正德十一年)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负责平定当地肆虐多年的民变。
1517-1518年(正德十二至十三年) 在赣州,推行“十家牌法”,整顿军政。运用灵活战术,先后平定福建漳州、江西横水、桶冈及广东浰头等地的多处匪患,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征战与治理中,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着名论断,将军事行动视为教化人心的延伸。
战事平息后,兴办社学,刊刻《大学古本》、《朱子晚年定论》等,教化百姓。其思想核心 “致良知” 的学说于此时期正式形成并宣讲。
第四部分:平定叛乱与晚年证道(1519-1529)
1519年(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王阳明时任汀赣巡抚,手中无兵,却当机立断,迅速召集义兵,运用心理战和精妙战术。
仅用三十五天,便生擒朱宸濠,平定这场可能颠覆国家的大叛乱,立下不世奇功。
然而,功高遭忌,受正德皇帝身边佞臣的诬陷与刁难,处境艰难。
1521年(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世宗(嘉靖帝)即位。王阳明在南昌揭示“致良知”三字,认为此是“千古圣贤相传一点骨血”。
1522-1527年(嘉靖元至六年)因父丧(父王华于1522年去世),丁忧在绍兴老家守制。
脱离政治中心,专注于讲学,在绍兴创建稽山书院,四方学者云集,阳明心学进入全盛传播期。着作《传习录》由门人薛侃等刊刻流传。
1527年(嘉靖六年)被朝廷重新起用,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前往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及断藤峡、八寨的叛乱。
临行前夜,在绍兴天泉桥上,为弟子钱德洪、王畿解答关于“四句教”的疑问,史称 “天泉证道” 。其核心“四句教”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28年(嘉靖七年)抵达广西后,以招抚为主,辅以军事,迅速平定思恩、田州之乱,并顺势扫平断藤峡、八寨的匪患。
在广西推行一系列善后措施,兴学校,抚流民。然身体早已染病,加之南方瘴疠,病情日益沉重。
1529年(嘉靖八年)57岁上疏乞骸骨归乡,未等朝廷批复便启程返乡。
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历1529年1月9日),病逝于江西南安府青龙铺(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前,门人问遗言,答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死后,遭朝中权贵忌恨,被削去新建伯爵位,禁其学说为“伪学”。但其思想与事功,终成不朽,被后世尊为“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