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2806章 清白人间

第2806章 清白人间(2 / 2)

于谦平静地跪在雪地中,最后望了一眼这他曾誓死保卫的城池和人民,然后闭上了眼睛。他对那犹豫的刽子手,轻声说道,如同一声叹息,又如同最后的命令:

“动手吧。”

刀光闪过,一缕忠魂,伴随着漫天飞雪,升腾而起。鲜血染红了洁白的雪地,宛如一朵傲然绽放的红梅。是日,北京城风雪弥天,天地同悲,举城哀恸,虽无诏令,民间自发素缟,以寄哀思。

与此同时,另一队官役奉旨查抄于谦位于西华门的宅邸。在朝堂上,徐有贞、石亨等人早已构陷于谦贪墨军饷、收受巨贿,他们期待着从于谦家中抄出金山银山,以便坐实其罪名,让自己的卑劣行径显得冠冕堂皇。

然而,当查抄的官员推开于谦家那扇简陋的大门时,所有人都愣住了。宅邸狭小陈旧,家徒四壁,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具,竟无一件值钱的物件。箱箧之中,唯有他常年穿着的官服和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衫。翻遍所有角落,竟找不出一两多余的银子。负责抄家的官员面面相觑,难以置信。他们无法想象,一位执掌天下兵权近十年、位极人臣的兵部尚书,家中竟清寒至此。

最后,他们发现正堂旁的一间正屋门窗紧锁。众人精神一振,以为珍宝必藏于此。强行打开门锁后,屋内景象却让他们再次愕然。屋内没有珠宝,没有金银,只有一座简单的香案。案上,整齐地供奉着景泰帝朱祁钰御赐的蟒袍、玉带和一柄尚方宝剑。这些象征无上荣宠的器物,被于谦用明黄色的绸布小心翼翼地覆盖着,保存得一尘不染,显然是被他视为君恩和责任的象征,恭敬珍藏,却从未在日常穿戴和使用,以示不敢骄矜。

抄家官员动容了,他回到宫中,据实向英宗朱祁镇禀报:“于谦家无余财,仅正室封鐍器皿,乃上方赐物耳。” 并详细描述了那被精心保管的御赐之物。

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京城,闻者无不动容落泪。就连英宗朱祁镇本人,在听闻这一切后,也陷入了长久的默然之中,脸上露出了复杂而懊悔的神情。他或许终于明白,自己杀死的,是一个怎样清廉忠直、怎样爱惜名誉胜过生命的国之栋梁。据史载,他后来也曾悔叹:“谦实有功。” 然而,大错已然铸成,无可挽回。

于谦的冤屈,天地可鉴,日月同悲。他用自己的死亡,最后一次印证了他的清白,也将他与石亨、徐有贞之流的界限,划得如同云泥般分明。

历史的公道,虽迟但到。近八年后,明英宗去世,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成化初年(1465年),在天下悠悠众口的压力下,于谦的冤案得以正式平反昭雪。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意为刚德克就、在国逢难),并在其故乡杭州西湖畔的故居基础上敕建“旌功祠”,岁时祭祀。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神宗采纳廷臣建议,改谥号为“忠肃”(意为危身奉上、执心决断),此谥号更为贴切地概括了他忠勇为国、肃清危局的一生。

在他曾巡抚的山西,在他曾誓死保卫的北京,在他出生成长的杭州,百姓纷纷自发立祠祭祀,香火至今不绝。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共同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他那首十二岁时所作的《石灰吟》,随着他悲壮的一生,广为传颂,超越了时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四句诗,仿佛是他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从云南的顽童,到国家的救星,再到屈死的冤魂,于谦用他六十年的人生,完美地践行了少年时在文天祥画像前立下的誓言。他的忠诚、他的担当、他的清廉、他的骨气,正如他所敬仰的文天祥一样,化作了不可磨灭的“丹心”,永远地铭刻在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历史丰碑之上,光照千古,清白人间!于谦用生命践行了少年时的誓言,他的忠诚与清白,正如他所敬仰的文天祥一样,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