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2502章 幸运女神的垂青

第2502章 幸运女神的垂青(1 / 2)

洪武十七年(1384年),大明帝都南京。

皇城的红墙黄瓦在江南的烟雨中显得格外肃穆,层层叠叠的宫殿如同蛰伏的巨兽,沉默地见证着权力中心的每一次呼吸与悸动。对于十四岁的马和而言,这座象征着无上荣耀与威严的紫禁城,在过去的三年里,却是他学习生存、磨砺心性的巨大牢笼与课堂。

三年前,那个从云南山野中被掳来的、满身血污与悲愤的男孩,已经逐渐适应了宫廷森严的等级与繁复的规矩。身体的巨大创伤与精神的痛楚,并未击垮这个心智早熟的少年,反而如同淬火的钢铁,在他内心深处锻造出异乎寻常的坚韧与隐忍。他清楚地知道,在这深宫之中,想要活下去,甚至想要活得有尊严,仅凭不屈的意志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学习,必须观察,必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

他聪明伶俐,手脚勤快,更难得的是心思缜密,口风严谨。在经历了最初一段时间的杂役生涯后,他因其出色的表现,被上司赏识,推荐到了一个更具前途的地方——北平的燕王府。这对一个初入宫廷的小宦官而言,无疑是幸运女神的垂青和一次重要的转机。燕王朱棣,是当今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镇守北疆,素有雄才大略之名,其府中正是用人之际。

于是,马和告别了烟雨朦胧的金陵,随着北上的队伍,来到了雄浑开阔的北国都城北平。燕王府的气象,与南京皇宫的精致典雅不同,更多了几分边塞的豪迈与军事重镇的肃杀之气。府中规矩虽然同样森严,但氛围相对开阔,这给了马和一丝喘息和成长的空间。

他被分配做一些文书传递、庭院打扫之类的杂役。然而,与其他安于现状的内侍不同,马和内心深处那团被残酷现实压抑已久的求知火焰,从未熄灭。父亲马哈只早年对他的启蒙教育,那些关于圣贤之道、历史兴衰的讲述,如同沉睡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开始复苏。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替书房打扫时,他会偷偷记下书籍的位置和名称;为王府的学士、官吏服务时,他会留心倾听他们的谈论;他甚至用自己微薄的俸禄,小心翼翼地换取一些笔墨和廉价的书籍。

一个夏日的傍晚,夕阳的余晖将燕王府的花园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朱棣处理完一天的军务政务,在园中散步舒缓心神。当他走过一片假山时,瞥见一个年轻的内侍正倚坐在山石旁,借着天边最后的光亮,聚精会神地阅读着一卷竹简。那专注的神情,与寻常内侍的恭顺麻木截然不同,不由得引起了朱棣的好奇。

朱棣放轻脚步,走到近前,沉声问道:“你在读什么?”

马和悚然一惊,抬头见是燕王殿下,慌忙起身,恭敬地行礼,手中紧紧握着那卷竹简,答道:“回殿下,是……是《史记》。”

“《史记》?”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惊讶。一个宦官,闲暇时读史书,这在他阅历丰富的生涯中,也属罕见。“你能读懂?”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马和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紧张,谦逊而清晰地回答:“小人愚钝,只是略知一二,勉强识得字句罢了。”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然后继续说道:“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小人虽身份卑微,身处掖庭,但读到此言,亦深感震撼,常思……人生于世,无论身处何境,总该有所追求,活得……活得有些价值,方不负此身。”

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既表达了谦逊,又隐隐透露出不凡的志向。朱棣闻言,不禁重新打量起眼前这个年轻的宦官。他身材高大,面容虽带稚气,但眉宇间已有英武之色,尤其那双眼睛,明亮、沉静,却又仿佛蕴藏着波涛。这绝非一个甘于平庸、只会唯唯诺诺之人。

朱棣欣赏地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离开了。但这次短暂的对话,在马和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在他命运的河流中投下了一块决定性的巨石。

自那以后,燕王朱棣开始有意无意地考验马和的学识。有时是在议事间隙,随口问他几句经史子集;有时是在观摩兵法演练后,询问他的看法;甚至在与幕僚讨论星象、地理时,也会让侍立一旁的马和发表见解。

而马和的表现,一次次超出了朱棣的预期。他不仅对儒家经典有着扎实的理解,更展现出对兵法韬略的浓厚兴趣和独到见解。他能清晰地分析《孙子兵法》中的虚实之道,也能谈论历代着名战例的得失。更让朱棣感到惊奇的是,这个来自云南内陆的少年,对天文、地理,尤其是航海,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丰富的知识。他能说出一些海外异域的风物,能辨识星辰以辨方向,所言所论,虽不乏书本上的局限,但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清晰,远非寻常书生或武将可比。

朱棣不知道的是,这些关于远方、海洋和星空的种子,早已由马和那曾远赴麦加朝圣的祖父和父亲,在他童年的心中种下。如今,在燕王府相对宽松和鼓励“实用之学”的氛围里,这些种子破土而出,疯狂生长。马和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能接触到的知识,王府的藏书、往来于北平的各方人才(包括一些懂得航海技术的南方人),都成了他学习的源泉。他深知,自己的命运已然与宫廷、与王府紧密相连,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抓住那渺茫的机会,实现内心那个“重于泰山”的誓言。

在燕王府的岁月里,马和逐渐褪去了少年的青涩,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青年才俊。他不仅以学识智慧见长,因出身云南,本就体格健壮,在朱棣的默许甚至鼓励下,他也开始接触军事训练,弓马骑射亦不落人后。他处事沉稳,心思缜密,又对燕王忠心不二,逐渐从众多内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朱棣颇为倚重的亲信,常随侍左右,甚至参与一些机要事务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