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 1413 – 1415年 ? 使命:首次越过阿拉伯海,抵达波斯湾和东非。
? 行程:访问霍尔木兹(今伊朗)、阿拉伯半岛的阿丹(今亚丁),并首次到达非洲东海岸,如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
? 事件:带回麒麟(长颈鹿),震动朝野,被视为祥瑞之兆。
第五次 1417 – 1419年 ? 使命:护送十九国使节回国,规模盛大。
? 行程:再次远航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各地。
? 事件:促进了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交流。
第六次 1421 – 1422年 ? 使命:主要任务为送十六国使节返回。
? 行程:航程较短,活动范围与前次类似。
? 背景:此时明成祖朱棣正筹备迁都北京,国力消耗巨大,下西洋活动开始面临压力。
第七次 1431 – 1433年 ? 背景:明成祖去世后,下西洋一度停止。明宣宗即位后,为重现永乐盛况,命已年迈的郑和进行最后一次远航。
? 行程:这是规模最大、航程最远的一次。船队分遣队甚至抵达了天方(今麦加)和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
? 事件:郑和在航行途中,派随从前往麦加朝圣。在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在古里(印度)病逝。
晚年与身后(1433 – 至今)
1433年 (约宣德八年) 病逝于印度古里 在第七次下西洋归国途中,于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享年约62岁。其部下将他的发辫和衣物带回中国,安葬于南京牛首山。
1435年 (宣德十年) 远航事业终结 明宣宗去世后,朝中保守派占据上风,远航被彻底终止,宝贵的航海档案被销毁,宝船舰队逐渐荒废。
后世影响 历史地位的沉浮与再发现
? 当代:郑和的航行比哥伦布早半个多世纪,其船队规模、技术、航程均为当时世界之最。
? 现代:自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重新发掘郑和的历史价值,他被誉为“中国的哥伦布”。今天,郑和被视为和平外交与文化交融的象征,在东南亚等地被尊为海神(三宝公)供奉。
总结:郑和的一生,从云南的穆斯林少年,到侍奉帝王的亲信宦官,再到开创时代的伟大航海家,其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他的七下西洋,并非为了殖民和征服,而是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为宗旨,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留下了和平与友谊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