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三月,赵明诚母郭氏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病故,赵明诚南下奔丧。同年,青州兵变,归来堂十余屋藏书在大火中焚毁。李清照独自整理挑选最为珍贵的金石文物,装载十五车,南下渡江,前往江宁与丈夫会合。庞大的收藏在战乱中开始散佚。
建炎二年 (1128年) 抵江宁与赵明诚团聚。赵明诚任江宁知府。
李清照在江宁期间,作“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诗句,充满对国家命运的忧愤。
建炎三年 (1129年) 二月,江宁发生御营统制官王亦叛乱,赵明诚临时缒城逃走被罢官。
三月,夫妇二人离江宁,准备移居赣水。
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接旨知湖州。李清照暂留池阳。
八月,赵明诚在赴建康(江宁改称)途中,感染疟疾,病危。李清照得讯后一日夜行三百里赶至建康。
八月十八日,赵明诚病逝,临终无遗嘱。李清照时年四十六岁,为其作祭文,中有“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之句。安葬赵明诚后,李清照大病一场。
第六章 玉壶颁金,流离失所 (1130—1132)
建炎四年 (1130年) 追随皇帝行在逃亡路线,辗转于越州、台州、温州、衢州等地。有谣言中伤赵明诚曾以玉壶颁送(投献)金人,是为“玉壶颁金”案。为辨明冤屈,并保护身边剩余文物,李清照决定将藏品进献朝廷。在逃亡途中,所携文物在战乱、盗抢中大量损失,令她痛心疾首。
第七章 再嫁送离,晚年风波 (1132—1135)
绍兴二年 (1132年) 抵达杭州,身心俱疲。被时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张汝舟的花言巧语所惑,于夏秋之际改嫁。婚后发现张汝舟实为觊觎其剩余文物,且品行不端。婚后不足百日,李清照毅然告发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虚报考试次数获取官职)之罪。
依宋律,妻告夫,即使属实,亦须徒二年。经亲友(翰林学士綦崇礼等)营救,李清照被拘九日后获释,与张汝舟离婚。
第八章 寓居浙东,心系恢复 (1134—约1155)
绍兴四年 (1134年)完成《金石录后序》,详尽叙述了与赵明诚的收藏生涯、文物散佚的经过以及南渡后的悲惨遭遇,文情并茂,被誉为宋代散文的杰作。 《打马图经》及《打马赋》也约成于此时,她在游戏中亦寄寓了“木兰横戈好女子”的报国之志。
绍兴年间 (1130—1162) 中后期,晚年辗转流寓于金华、杭州一带,生活孤苦。期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感怀故国,《声声慢·寻寻觅觅》将个人之愁升华为时代之愁,达到其词艺的巅峰。她始终关注国事,曾作诗讽刺南宋朝廷的苟安政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约绍兴二十五年 (约1155年)在孤苦中于杭州溘然长逝,享年约七十岁。
后世影响:李清照的词作被称为“易安体”,是中国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她与赵明诚合着的《金石录》是中国早期金石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其文学成就被后人赞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