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105章 平定侬智高,昆仑扬鞭

第1105章 平定侬智高,昆仑扬鞭(2 / 2)

“破关在即,岂可因小伤误大事!”

黎明时分,昆仑关终于被攻克。站在关墙上,狄青远眺侬智高盘踞的邕州城,对诸将说:

“破关易,收心难。诸君记住,我们的敌人是侬智高,不是受他胁迫的百姓。”

翌年正月,两军在归仁铺展开决战。侬智高排出象阵,数十头战象披甲挂刃,象背上的弓箭手箭无虚发。宋军初战失利,前军统帅孙节战死。

危急关头,狄青改变战术。他命令士兵制作长钩枪,组建“拐子马”——三骑一组,用铁索相连,专攻象腿。

“大象虽猛,转身不便。攻其下盘,必能破之!”狄青亲自示范。

决战之日,狄青一改往日冲锋在前的作风,坐镇中军。待象阵陷入混乱,他突然跃马而出,亲手执起帅旗:

“大宋儿郎,随我破敌!”

主帅亲自冲锋,宋军士气大振。激战中,狄青的铜面具被鲜血染红,分不清是敌人的血还是自己的血。最终,象阵被破,侬智高仓皇逃窜,从此销声匿迹,俘获敌兵无数。

清理战场时,士兵在侬智高大帐中搜出一本名册,上面记录着数万降卒的姓名籍贯。

诸将建议:“按律这些叛军都该处死,以儆效尤。”

狄青默然良久,想起范仲淹“剿抚并重”的教诲,想起母亲“武德为先”的嘱托。他捧着名册走到高处,对跪满山坡的降卒说:“尔等本是大宋子民,被迫从贼,其情可悯。今日焚此名册,使皇恩达于草木!”

烈火腾空而起,数万降卒痛哭流涕,高呼“狄青公万岁”。

战后,狄青并未立即班师。他亲自巡视各州县,减免赋税,发放粮种,帮助百姓重建家园。在邕州城头,他下令立碑纪念阵亡将士,碑文亲自撰写:

“宋皇佑五年春,王师南征。将士用命,百姓协心。今立此碑,既悼忠魂,亦警后人:刀兵之灾,不可再演。”

岭南父老感其恩德,在桂林独秀峰下为他建立生祠。祠中不供塑像,只悬一面铜镜,镜上刻着狄青的名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心为镜,可知善恶。”

班师回朝之日,岭南百姓沿途相送,献上的万民伞遮天蔽日。有老翁跪献一壶土酒:

“将军仁德,使我等重生。此酒虽薄,聊表寸心。”

狄青下马接过,一饮而尽。

回京后,仁宗欲加封他为枢密使,狄青却上表力辞:“臣本行伍,蒙陛下不次拔擢,已属过分。岭南之功,将士同心,非臣一人之力。”

最终在庞籍等人劝说下,仁宗改任他为枢密副使。但狄青坚持将赏赐分赠阵亡将士家属,自己只留了一物——那个在昆仑关卜卦的锦囊。

夜深人静时,他常常取出锦囊,百枚铜钱叮当作响。这声音让他想起昆仑关的月夜,想起那些再也回不来的将士。

“功名富贵,不过过眼云烟。”他在给范仲淹的信中写道,“唯愿四海清平,百姓安乐,则青愿足矣。”

范仲淹回信只有四字:“仁者之心。”

这四字,狄青视为比任何封赏都珍贵的肯定。

而岭南的生祠里,香火一直延续到很多年后。每当清明时节,总有人在那里悬挂一副对联:

“昆仑关前掷钱卜吉,归仁铺上焚册示仁”

横批是:“将军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