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公可知霍去病故事?”他声音不高,却让全场肃静,“骠骑将军亦出身骑奴,然勇冠三军,封狼居胥。若以门第取人,则卫青不过牧猪奴,樊哙只是屠狗辈。安可以门第轻壮士?”
他走到狄青面前,执起他的手:“狄将军文武双全,忠勇可嘉,实乃国之栋梁。他日必为朝廷柱石!”
这番话从此改变了朝中对狄青的看法。而狄青舞剑时划出的那个“忠”字,也成为士林佳话。
宴后,庞籍单独留下狄青,在后园散步。
“将军可知今日老夫为何要力排众议?”庞籍问道。
狄青恭敬回答:“相爷惜才。”
庞籍摇头:“不止如此。西北战事胶着,朝廷需要榜样。一个出身寒微却忠勇双全的将军,胜过十个出身名门的庸才。将军便是这个榜样。”
月光下,老宰相的目光深邃:“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将军日后还须更加谨慎。”
狄青深深一揖:“谨遵相爷教诲。”
此后数月,狄青更加勤勉。他不仅精研兵法,还开始学习经史子集。范仲淹每次来信,都对他的进步赞叹不已。
一日,狄青在研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忽有所感,提笔给范仲淹写信:
“颇与相如,将相之别,犹天地之隔。然相如位在颇上,颇虽不忿,终以国事为重。将相和而赵强,将相争而赵弱。今观朝中,文武相轻,此非国家之福......”
范仲淹回信极快:“将军所见,正合吾心。文武之道,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望将军他日入朝,能促成将相之和。”
这封信狄青反复阅读,最后小心收藏。他知道,范仲淹这是在为他指明未来的道路。
冬去春来,庆历三年的科举即将举行。按宋制,武举也需考策论。尽管有庞籍、范仲淹等人的举荐,狄青的面涅出身仍然是他参加武举的最大障碍。
科举前一日,狄青正在营中处理军务,忽闻圣旨到。原来仁宗皇帝特旨,准许狄青破例参加武举。
传旨太监悄悄告诉狄青:“庞相爷在御前力陈:昔太宗用马周不嫌其卑,先皇取吕端不嫌其老。今狄青有大将之才,岂可以微瑕掩美玉?”
武举当日,狄青在策论中写道:“为将之道,当以仁爱为本,以智勇为用。仁者不嗜杀,智者不轻进,勇者不惧死。三者兼备,然后可以言将略......”
这番见解让主考官大为惊叹。武艺比试中,狄青更是箭无虚发,马术精湛。
放榜之日,狄青高中武举一等。虽然因为面涅不能位列三甲,但仁宗特旨,晋升他为都指挥使,成为禁军高级将领。
捷报传回家乡,汾州西河为之沸腾。狄家村口的老槐树上,被乡民们系满了红绸。
而在汴京,狄青站在新的府邸前,抚摸着脸上面涅,想起韩老卒当年的话,不由感慨万千。
“前辈,”他仰望星空,轻声自语,“狄青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他知道,从边陲武将到朝廷重臣的转变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挑战要面对。
但此刻,他胸中充满信心。因为他明白:真正的尊严,不在于脸上的印记,而在于心中的锦绣;不在于出身的贵贱,而在于品格的高下。
面涅将军的传奇,正在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