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807章 广陵绝响:刑场上的最后风姿

第807章 广陵绝响:刑场上的最后风姿(2 / 2)

这句话中包含着无尽的遗憾与悲凉。袁孝尼曾多次想学这首曲子,他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传授。如今,这首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绝唱,真的要成为绝响了。

说完这番话,嵇康缓缓起身,整了整衣冠。他的动作从容不迫,仿佛是要去参加一场重要的宴会。他望向东南方向——那是他成长的山阳,是他与友人们纵情山水的竹林。

“可以行刑了。”他的声音依然平静。

刽子手的手在颤抖。他执行过无数次死刑,从未遇到过如此镇定自若的死囚。

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片哭声。太学生们齐刷刷跪倒在地,向着嵇康的方向叩首。这个场景,连监斩的贾充都为之动容。

嵇康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世界,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那微笑中,有释然,有不屑,更有一种超越生死的洒脱。

刀光闪过。

一代名士嵇康,就此陨落,年仅四十岁。

消息传出, “海内之士,莫不痛之”。远在山阳的阮籍听到这个噩耗,当场呕血数升,从此一病不起。向秀被迫出仕,但终生郁郁寡欢。曾经热闹的竹林,再也听不到那清越的琴声和激昂的辩论。

据说,司马昭在得知行刑时的情景后,也表现出悔意。《晋书》记载: “帝寻悟而恨焉。”但人死不能复生,这份悔意来得太迟。

嵇康之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从此以后,名士们再也难有竹林七贤那样的自由与放达。在司马氏的高压统治下,知识分子要么选择合作,如山涛、王戎;要么选择沉默,如向秀;要么选择放浪形骸,如阮籍、刘伶。但再没有人能像嵇康那样,公然与强权对抗。

然而,嵇康的死也成就了他不朽的名声。他的风骨,他的才华,他对自由的执着追求,都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唐代诗人李白在《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中写道:“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表达了对嵇康的仰慕之情。宋代大文豪苏轼更是感叹:“嵇康之死,天下之惜也。”

那把在竹林旁锻铁的锤声虽然沉寂了,但那曲《广陵散》的意境却永远留在了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卷中。嵇康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尊严”,什么是“气节”。在那个政治黑暗的年代,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世无数知识分子前行的道路。

正如他在《幽愤诗》中所写:

“煌煌灵芝,一年三秀。”

“予独何为,有志不就。”

这首他生前最后的诗作,成了他一生的写照——如同那珍贵的灵芝,虽然生命短暂,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嵇康死后不久,司马昭就感到后悔。据《晋书》记载,“帝寻悟而恨焉”。但人死不能复生,这个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他的挚友吕安在流放途中听闻嵇康死讯,悲愤交加,不久也含恨而终。而诬告他的吕巽,虽然暂时得势,最终也在政治斗争中丧命。至于钟会,在嵇康死后数年,因谋反被诛,应了“天道好还”的古训。

嵇康之死,成为魏晋之际最悲壮的一页。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强权面前能够坚守的底线。那把在竹林旁锻铁的锤声虽然沉寂了,但那曲《广陵散》的余音,却穿越千年,至今仍在历史的长廊中回响。

千年之后,我们依然能在历史的回响中,听到那曲《广陵散》的余音,看到那个在刑场上从容抚琴的身影。嵇康虽然逝去了,但他的精神,他的风骨,他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