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603章 【思想转折:从小乘到大乘的升华】

第603章 【思想转折:从小乘到大乘的升华】(2 / 2)

值得注意的是,鸠摩罗什并未完全否定小乘。他在讲经时常说:“小乘如小学,大乘如大学,皆不可废。”这种圆融的态度,使他的教化更能接引不同根系的众生。

鸠摩罗什声名远播的消息传到罽宾,他的小乘老师盘头达多深感震惊。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法师难以相信,自己最杰出的弟子竟然改宗大乘。他决定亲自前往龟兹,要“挽救误入歧途的学生”。

公元359年春天,盘头达多历经数月跋涉抵达龟兹。师徒重逢的场面颇为感人:鸠摩罗什亲至城外十里迎接,执弟子礼甚恭。但在接下来的法义辩论中,两人却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辩论持续了一个多月。起初,盘头达多引用《阿含经》论证“诸法实有”,罗什则以《般若经》阐释“诸法性空”。随着辩论深入,鸠摩罗什巧妙地运用小乘经典中的例证来支持大乘观点,使老师开始动摇。

转折点发生在讨论“法身”概念时。盘头达多问:“若诸法皆空,何来法身?”

罗什答:“如镜中像,虽空而可见。法身亦然,虽不可执而功德无量。”

盘头达多沉思三日,最后感叹道:“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

这段“师徒易位”的佳话,成为西域佛教史上的一段美谈。更令人感动的是,年迈的盘头达多拜师后,以古稀之龄开始认真学习大乘经典。

鸠摩罗什从小乘转向大乘的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思想升华,更标志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此之前,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小乘禅数学和般若经的零星译本。

罗什对大小乘佛法的融会贯通,使他能够:

第一,准确理解印度佛教的原意;

第二,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

第三,建立完整的大乘佛教体系。

他在龟兹期间已经开始尝试翻译工作,将梵文经典译为西域各国语言。这些实践为他日后在长安的大规模译经积累了宝贵经验。

更重要的是,鸠摩罗什发展出的“格义”方法,能够借用中国固有的概念来解释佛教思想。比如用道家的“无”来解释“空”,用儒家的“仁”来比拟“慈悲”。这种方法虽然后来被他本人反思改进,却为佛教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站在龟兹的王宫高处远眺,丝绸之路如一条纽带连接东西。鸠摩罗什常说:“佛法如甘露,当普润一切众生。”他的思想转变,恰如这条商道上的文化交流,在碰撞中融合,在对话中升华。

从沙勒国与苏摩的初遇,到龟兹与盘头达多的辩论,罗什用开放的心态完成了思想的飞跃。这种勇于自我超越的精神,使得他后来在长安的译经事业能够“陶练覆疏,务存论旨”,最终成就了中国佛教史上不朽的篇章。

当暮色笼罩龟兹古城,金狮子座上的讲经声依旧回荡。这位年轻法师的思想转型,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更将改变整个东亚佛教的走向。大乘佛教的种子,已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只待东传的因缘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