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509章 传奇身后传奇

第509章 传奇身后传奇(2 / 2)

在一次着名的白虎观经学会议上,东方曼与当世大儒桓荣就《春秋》微言大义发生激烈辩论。桓荣引经据典,步步紧逼。东方曼却在最后笑道:“公之学问,如锦绣华服,美则美矣,然百姓饥寒时,可能当衣食否?”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这种关注现实、不拘泥形式的学风,依稀可见其先祖东方朔那种直面问题本质的智慧。

更令人惊叹的是,东方家族中一位女性的身影开始浮现。东方玉,东方曼的侄女,嫁入清河崔氏。在丈夫早逝后,她没有选择依附族人,而是凭借出色的管理才能,独立经营着庞大的家业。她将田庄治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在灾年开设粥棚,周济乡里。

更难得的是,她亲自督导三个儿子的学业,常以先祖东方朔的事迹教诲他们:“先祖以智慧侍奉雄主,非为个人显达,而为匡正时弊。汝等读书,当知经世致用四字。” 她的次子崔瑗,后来成为东汉着名的书法家、学者,其在《草书势》中表现出的通变思想,或许正有这位不凡母亲的影响。

到了东汉中期,桓、灵二帝时期,朝政日益腐败,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在这个“风雨如晦”的时代,东方家族终于出现了一位在正史中留下浓重一笔的人物——东方虬。

东方虬是东方朔的第六代孙,少年时便以博学闻名。与先祖的滑稽善辩不同,东方虬以其刚正不阿的性格着称。他举孝廉入仕,官至议郎。当时,宦官曹节、王甫等人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满朝文武大多敢怒不敢言。

一次朝会上,宦官党羽提议为当权的宦官首领封侯。众臣默然,唯有东方虬昂然出列,厉声反对:“高祖有约,非有功不得封侯。今欲以何功封侯?难道是陷害忠良之功,还是卖官鬻爵之功?”

此言如石破天惊,整个朝堂鸦雀无声。宦官们对他恨之入骨,多次构陷,却因他清廉如水,找不到任何把柄。友人劝他稍作变通以保身家,他正色道:“吾家先祖以智慧侍君,常行讽谏之事。然逢此大是大非,唯有直言,方不负东方氏风骨!”

在“党锢之祸”爆发时,东方虬毅然站在清流士人一边,上书为李膺、范滂等党人辩护。最终被罢官免职,遣返乡里。离京那日,送行的士人百姓堵塞道路。有人看到他行李简陋,唯有一车书籍,不禁感叹:“真东方先生之后也!”

罢官后的东方虬,在家乡开馆授徒,将先祖的学说与自己的政治理念传授给年轻学子。他特别强调“通变”与“守正”的统一,常对学生说:“先祖在《答客难》中言‘时异事异’,是教我们懂得变通;然其一生坚守谏诤之责,是教我们守住正道。不通变则迂,不守正则邪。”

东方虬之后,东方氏一族在正史中的记载逐渐稀疏,如同汇入大海的河流,再也难辨其独特的轨迹。或许他们的后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改姓隐没,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浩瀚基因库中。

然而,一个家族的影响力,从来不仅限于血脉的延续,更在于精神的传承。

从东方朔到其子,再到东汉的东方曼、东方虬,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精神脉络:一种不拘一格的智慧,一种关注现实的情怀,以及在关键时刻坚守原则的风骨。 这种精神,早已超越了家族的界限,融入了中华士人精神的基因之中。

那个神秘的玉匣与三片竹简,据说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遗失。但匣中的精神,却早已不胫而走。后世那些在复杂政局中既能有所作为又能保全自身的智者,那些在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直臣,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闪烁着一些东方朔式的智慧光芒。

传奇身后的传奇,不在于子孙是否个个显达,而在于开创者的精神,是否能如星火般,穿越时间的迷雾,在后世的生命中,找到新的载体,焕发新的生机。东方朔做到了,他的传奇,也因此获得了真正的永生。在正史中,班固在《汉书》中评价:“东方朔诙谐幽默,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亦有大国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