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时候,红星轧钢厂还是娄半城的产业。
娄半城的本名叫娄振华,娄半城只是他的绰号。
娄半城这个绰号,并不是浪得虚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富甲一方。
娄振华除了拥有娄氏轧钢厂外,他的名下还有面粉厂,水泥厂,棉纺厂,以及几条街的青楼、当铺、酒楼、茶楼等买卖。
从1953年初,公私合营开始试点,国家对四九城规模较大的私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保持原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参股或者是合作经营。
娄氏轧钢厂就是第一批公私合营的试点单位。
国家对娄氏钢铁厂的生产资料,如厂房,设备,资金等,进行清产核资,然后国家以“定息”的方式承认娄振华资产的所有权。
意思就是说,国家按核定的私股金额,每年付给娄振华固定股息,大概在年息5%左右。
这个定息期最初定为7年,后来延长至10年,到期后私股转为国家所有。
公私合营后,实行公私共管,由国家委派公方代表担任轧钢厂厂长,经理等领导,聂书记,杨卫国就是轧钢厂的第一批公方代表。
而娄振华的私方代表可以参与管理,担任副厂长或顾问一职。
实际上,公私合营开始,轧钢厂的领导权就在了公方代表的手上。
直至1954年颁布《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这才标志着公私合营开始向全国大规模的推进。
彼时,商场的售货员,酒楼跑堂的小厮,理发店的伙计,粮店的苦力等下等人,一跃成为工人阶级,翻身做了主人。
“他还没有招供?”
打量了赵春林几眼后,张军便问道。
“大队长,他的嘴硬得很,一直咬着没有松口。”
马军赶紧说道。
“嘴硬得很?”
张军皱了皱眉。
“你们没用点手段,让他清醒清醒?”
马军的脸一红,有些难为情的说道。
“上了手段,这个家伙别看着一副脑满肠肥的样子,其实就是个滚刀肉,他打死不承认何大清办了入职表的事。”
“大队长,要不要给他来一套升官发财。”
这时,坐在马军身旁的王虎说道。
“不用。”
张军摆了摆手,说道。
“你去谢正方那边看看,审讯的情况怎么样了,这边我来。”
“是,大队长。”
王虎连忙站起来,答应一声便走出了审讯室。
“你叫赵春林?”
张军坐到了主审的位置上问道。
“对,我叫赵春林,大队长,你可不能信了何大清的一面之词。”
“可能你还不了解何大清这个人,就是个混不吝,嘴里没一句实话,你可不能相信他说的话。”
张军没有理会他说的话,继续说道。
“按说你应该感谢何大清才对,当年他是食堂主任,你不过是食堂副主任,他跑了之后,才给你腾出了位置。”
“他这个人吧,虽说不怎么样,好歹还干了件人事,就算是跑了,他还知道将他儿子的工位办好,他还知道每个月寄五块钱的生活费给他的女儿。”
“可是你了?你特么就不干人事,连一个死了娘跑了爹的孩子的工位都要侵占,你还是人吗?”
“大队长,我没有啊……”
赵春林顿时就急了。
“我是冤枉的,我真的没有侵占何大清留下来的工位,我冤枉啊……”
张军不耐烦的打断了他。
“你不承认没关系,我可以马上将何大清叫回来跟你对质,我还可以请娄振华过来跟你对质。”
“何大清可不是傻柱,他在四九城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厨师,当年娄振华也是看中了他的厨艺,才招他进的轧钢厂。”
“你觉得娄振华是会相信他的话,还是会相信你的话?”
闻方,赵春林的眼中第一次出现了慌乱。
“呵呵……”
张军冷笑一声。
“娄振华虽然是爱国资本家,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你比我更清楚吧?”
“你想想看,如果让娄振华知道了你敢在他的企业里面倒卖工位,你的下场会是什么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