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六十年代的物价(1 / 2)

不一会儿,许大茂领着一大两小三个人走了过来,手上还拿着扫把,盆子和抹布等清洁工具。

年纪大的是个五十来岁的妇女,两个小的是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男孩,大概在十二三岁左右,小点的是个女孩,只有七八岁的模样。

相同的是他们三个人身上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不比张军身上穿的这件衣服好多少。

而且面黄肌瘦,一看就是营养不良。

当看到张军和刘卫民,孙建设三人时,他们三个人都怯怯的,神情还有些紧张和不自然。

张军皱了皱眉,隐隐有些不快。

或许是原身的经历在影响着他,看到这三个人,他就想到了原身曾经受过的苦难。

家乡连年大旱,颗粒无收。

当草根和树皮被吃光的时候,绝望的人们不得不出来逃荒。

但是,并不是说逃荒出来就一定有出路,还有很多人死在了逃荒的路上。

不知不觉中,莫名的还有些伤感和愤怒。

别人都这样了,还差遣别人来做事,难道许大茂真是没有节操的小人?

不过他没多说什么,毕竟他们三个人还在这里,说什么都不合适,只是礼貌的说了声。

“麻烦了。”

年纪大点的妇女微微点了下头:“不碍事的。”

刘卫民和孙建设显然也有些不高兴,只是压抑着情绪。

“刘婶,这两间房子就麻烦你了。”

许倒像是没事人一样,有模有样的吩咐道。

“里面的东西全都不要了,然后再扫一下地,抹一下门窗。”

“嗯。”

这个叫刘婶妇女的腼腆的笑了笑。

“大茂,你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弄得干干净净的。”

说完,刘婶便带着两个小孩走进了房间,麻利的清扫起来。

两个小孩也没闲着,帮着一起清扫。

他们俩虽然年龄小,但做起事来有板有眼,一看就知道,平时没少做家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这个年代,哪怕是在城市里,八九岁的孩子就要开始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在农村,十二三岁算是半个劳动力了。

收回目光后,张军一眨不眨的盯着许大茂,就连刘卫民和孙建设也一起看了过来。

许大茂也没觉得尴尬,从裤兜里摸出一包大前门出来,一人发上一根。

点燃后,慢悠悠的吸了一口,这才说道。

“这个是住在中院的刘婶,她也是个苦命的人。”

“刘婶年轻的时候死了男人,一个人将儿子拉扯大。”

“好不容易儿子娶了媳妇,生了一儿一女,本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

说到这里时,许大茂停顿了一下,似乎有些踌躇。

张军和刘卫民,孙建设都没催促他。

听话听音,应该是有转折来了。

没由来的,张军的一颗心瞬间揪紧。

许大茂深吸了一口气,继续说道。

“没想到五年前,刘婶的儿子因病去世,她的儿媳也因此忧郁成疾,一年后也走了,只给她留下了一对还没成年的孙子孙女。”

“刘婶现在每个月靠着接点街道办的手工活,糊火柴盒子来养家糊口,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个十来块钱。”

“她的孙子和孙女也还懂事,大点的那个男孩叫石头,每天带着他妹妹妞子去胡同里捡废品,一天也能换个一两毛钱帮衬一下家里。”

“她们一家过得挺不容易的,不过刘婶这个人挺有骨气,也不愿意平白无故的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平时有什么活我都叫她来干,给她一点报酬。”

张军微微动容,看着许大茂久久没有说话。

其实在原剧中,许大茂这个人还是很懂人情世故的,人也比较大方。

每次从乡下放电影回来,总会匀点山货,比如干蘑菇或几个土豆什么的给守门的三大爷阎埠贵,或二大爷刘海中。

不像傻柱,每天拎着几个饭盒回来,别说给阎埠贵了,连亲妹妹都没得吃,一股脑的送给了秦淮茹,还美其名曰,秦姐家多不容易啊。

“大茂哥,你是个好人。”张军颇有感触的说道。

“哎呦喂,您是第一个说我是好人的,谢谢您嘞。”

许大茂先是一愣,旋即爽朗一笑,只是笑容有苦涩。

“他们都说我是坏种,呵呵……”

“管他们说什么,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张军不无讥讽的说道。

“往往标榜自己道德的,也未必有多道德。”

许大茂吃了一惊。

他听出了张军话中的言外之意。

没想到这个新来的住户看得这么透彻。

正感慨时,刘卫民神情轻松的说道。

“大茂啊,既然你在这里,等下就麻烦你带着张军去买点急用的生活用品回来,他刚来,可能还不知道地方。”

“我们出来也有一阵子了,要回去跟李厂长汇报今天的情况。”

“没问题,刘秘书,孙师傅,您二位有事先去忙,张军兄弟的事包在我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