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科学修仙:我的实验室连通九重天 > 第12章 绵元回灵丹技术,续航持久战翻盘

第12章 绵元回灵丹技术,续航持久战翻盘(1 / 2)

石猛断臂重生的奇迹,极大地振奋了灵青盟的士气,也让“断续再生丹”成为了所有前线将士心中的定心丸。然而,凌皓并未在医疗领域的突破上过多停留,他的目光如同精准的雷达,迅速扫向下一个影响战局的关键节点——修士的持续作战能力。

沉星幽穴的战事,早已脱离了初期短促激烈的接触战模式,演变成了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拉锯战。魔气仿佛无穷无尽,魔物的攻势一波接着一波,不知疲倦。灵青盟的弟子们往往在经历一场高强度的战斗后,灵力消耗巨大,急需时间打坐恢复,或者依靠丹药补充。

而目前修真界通用的快速回灵丹药,主要是“回元丹”和更高阶的“补天丹”。这类丹药的原理简单粗暴——在极短时间内,将海量的、相对纯净的灵气强行灌入修士体内,使其灵力迅速回升。

但这种“快充”模式,弊端极大:

灵力虚浮,根基不稳: 短时间内涌入过多灵力,远超经脉自然吸收的速度,导致灵力凝练度下降,气息虚浮,需要事后花费大量时间重新打磨提纯,否则长期使用必损道基。

经脉负荷,暗伤累积:狂暴的灵力流如同洪水冲击河道,对经脉壁造成持续压力和细微损伤,是许多内伤的源头。

药效短暂,续航不足:药力来得快,去得也快。一颗高阶回元丹,可能让一名金丹修士在十几息内恢复大半灵力,但之后便会迅速衰减,无法支撑长时间、中等强度的持续施法或战斗。在漫长的阵地战中,往往需要频繁服用,不仅成本高昂,更会加剧前两种弊端。

前线反馈,许多弟子在长时间守备后,虽灵力依靠丹药维持在一定水平,但经脉已隐隐作痛,灵力操控精度下降,战斗力大打折扣。

“必须改变这种‘脉冲式’的补给模式!”凌皓盯着光幕上那些代表弟子灵力波动和经脉负荷的曲线,眉头紧锁,“我们需要一种能平稳、持久释放灵力的丹药,就像给油灯换上优质的灯芯和稳定的油料,让它能持续明亮地燃烧,而不是一次次猛烈爆燃又迅速黯淡。”

他的思路,转向了前世药物学中的“缓释技术”。如果能将回灵丹药的能量,封装在一种可以缓慢分解的载体中,使其在体内匀速释放……

说干就干!凌皓再次扎进了实验室。

第一步,寻找合适的“缓释材料”。 他需要一种生物相容性好、能在体内被缓慢分解、并且其分解速度可以被精确控制的灵性材料。经过大量筛选和测试,他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一种名为“千层灵藻”的特殊水生灵植上。这种灵藻的细胞壁结构极其独特,如同千层酥皮,每一层都蕴含着微弱的、不同属性的灵气,且层与层之间由一种复杂的灵性多糖连接,这种多糖在人体内会被特定的酶以恒定速度缓慢分解。

第二步,能量封装与结构设计。 凌皓改进了“回元丹”的丹方,剔除了其中过于狂暴、不易控制的成分,保留了其精纯的灵气本源。然后,他利用高压微囊化技术,将提纯后的回元丹药液,与被打磨成纳米级别的“千层灵藻”粉末均匀混合,在“神农1型”平台上,通过精确控制的灵能场和温度,使每一滴药液都被无数层灵藻壁包裹起来,形成一颗颗微观的“灵藻微囊”。

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灵藻微囊”,再被一种温和的灵性粘合剂凝聚成丹丸形态——新型丹药“绵元回灵丹”诞生了!

这枚丹药看起来与普通回元丹并无太大区别,只是颜色更加温润,内部隐隐有无数细微的层次感。

第三步,释放曲线验证。 凌皓在实验室模拟人体环境,对“绵元回灵丹”进行释放测试。光幕上显示出的灵力释放曲线,令所有参与研究的弟子精神一振!

那不再是一个陡峭的尖峰然后断崖式下跌,而是一条平滑、缓慢上升,并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稳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的优美曲线!数据显示,一枚标准版的“绵元回灵丹”,其有效灵力释放时间,可以达到两个时辰!是传统回元丹的数十倍!而且释放的灵力流极其温和稳定,对经脉的压力微乎其微!

理论成功,接下来便是实战检验。

凌皓选择了前线一支经常执行长时间巡逻和阻击任务的精锐小队——“锋刃小队”进行试用。小队成员共十二人,修为在筑基后期至金丹中期不等,战斗经验丰富。

试用当天,锋刃小队接到的任务是清剿一片区域内新出现的、擅长游击骚扰的飞行魔物。这类任务最是磨人,需要修士长时间保持警惕和中等强度的灵力输出。

出发前,小队成员每人领取了三枚“绵元回灵丹”,并被告知了服用方法——在战斗开始前服用一枚即可。

队长赵铁心(金丹中期)看着手中这枚看似普通的丹药,心中还有些嘀咕:“这么一颗,能顶两个时辰?凌长老不会是在说笑吧?”

战斗很快打响。无数的飞行魔物如同蝗虫般从魔气中扑来,发出刺耳的嘶鸣。锋刃小队结成战阵,剑光、法术如同金属风暴般席卷向魔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