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科学修仙:我的实验室连通九重天 > 第40章 卷王之名起,风波渐扩散

第40章 卷王之名起,风波渐扩散(2 / 2)

只不过,这个“卷王”最初指的是承钧,后来逐渐变成了指代凌皓所倡导的这种高效、自律、数据化的修炼方式本身。而凌皓,则被尊为了“卷王之王”…

这股风潮,自然也引起了上层更广泛的关注和议论。

以孙长老和戒律堂为首的保守派,对此深恶痛绝,认为凌皓是在煽动弟子,制造焦虑,破坏宗门原有的平和修炼氛围,甚至扣上了“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帽子。

而另一些思想相对开明、或者门下也有普通弟子受益的长老(如木执事、李长老,甚至丹堂钱长老),则持不同看法,认为弟子们修炼热情高涨是好事,出现问题是自身理解偏差或操作不当所致,不能因噎废食。

双方争论不休,矛盾逐渐公开化。

而这一切的风暴中心——凌皓,却依旧淡定地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研究、教学。

他甚至抽空,真的起草了一份《关于优化宗门资源分配与建立创新成果评价体系的建议书》,准备在质询会上一起提交。

终于,三日之期已到。

这一日,戒律堂大殿气氛肃穆。孙长老面无表情地端坐主位,身旁是几位同样面色严肃的戒律堂执事长老。下方两侧,还坐着一些被邀请来旁听的其他堂口长老,包括脸色不太好看的钱长老、以及面带忧色的木执事和李长老。大殿中央,设有一个答辩席。

巳时正,凌皓准时踏入戒律堂大殿。

他今日特意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内门弟子服饰,身姿挺拔,步伐沉稳,脸上带着平静而自信的笑容。他的手中,没有拿任何辩护状纸,只拿着几枚看似普通的玉简。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孙长老冷哼一声,率先发难,声音冰冷:“凌皓,弟子联名举报你散布歪理邪说,蛊惑人心,致使宗门风气浮躁,弟子修炼事故频发!更指控你滥用职权,大肆占用珍稀资源,用于你那未经证实、哗众取宠的研究!对此,你有何辩解?”

凌厉的指控,如同冰刀,直刺而来。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空气仿佛凝固。

凌皓迎着孙长老冰冷的目光,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躬身一礼。

“回禀孙长老,各位长老。”他的声音清晰而平和,却自带一股力量,“弟子,无罪。”

“相反,弟子认为,我所做的一切,非但无过,反而有功于宗门!”

语惊四座!

好家伙,上来就直接否定指控,还自诩有功?!

孙长老气得差点拍桌子:“狂妄!有功?搅得宗门上下鸡犬不宁,叫有功?浪费那么多感魂玉、空晶石,叫有功?!”

凌皓依旧淡定,缓缓举起手中的一枚玉简。

“是否有功,是否浪费,空口无凭,请允许弟子,用数据说话。”

“此玉简中,详细记录了过去七十二日内,弟子所消耗的所有宗门资源清单,以及…这些资源投入所产生的各项‘成果’及‘价值评估’。”

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陡然提高:

“包括:成功诊断并稳定疑似‘幽冥死气’缠身、先天变异灵根弟子一名,为其找到一线生机,此病例之价值,诸位长老可自行评判!”

“包括:成功指导‘惰性土金灵根’弟子一名,使其成功引气入体,突破至炼气三层,其灵气纯度经器堂李长老认证,堪比上品灵根!”

“包括:成功指点‘元灵体’偏向弟子一名,为其指明道途!”

“包括:协助丹堂解决批量筑基丹炼制事故,避免重大损失,维护宗门信誉!”

“包括:为超过三百人次弟子提供修炼问题咨询与改进方案,其中七十二人反馈修炼效率获显着提升!”

“包括:建立‘灵草能量频谱数据库’雏形,收录常见灵草三百余种,为丹方优化与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包括:撰写《修真基础科学原理》讲义的础三篇,开启弟子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凌皓每说一项,就停顿一下,目光扫过众人震惊的脸庞,尤其是孙长老那越来越难看的脸色。

“上述一切成果,皆可查证,皆有数据、有人证、有物证!”凌皓语气斩钉截铁,“弟子消耗之资源,或有珍稀者,然其产出之价值,远超投入!敢问孙长老,此等投入产出比,可称‘浪费’?!”

“至于所谓‘蛊惑人心’、‘致使修炼事故’…”凌皓又举起另一枚玉简,“此乃弟子整理的《科学修炼常见误区及安全规范》,已在讲坛反复强调。部分弟子急于求成,未得精髓而盲目模仿,出现些许问题,实乃难免。正如弟子学习御剑亦可能摔伤,岂可归咎于剑诀本身?正因如此,才更需正确引导与规范,而非因噎废食,扼杀创新!”

他一番话,有理有据,数据翔实,逻辑严密,怼得孙长老哑口无言,脸色铁青!

大殿内一片寂静,各位长老神色各异,显然都被凌皓抛出的这一连串成果震撼了。

然而,孙长老毕竟老辣,很快抓住另一个点:“哼!巧舌如簧!纵然你有些许微末之功,但你那套‘科学’之道,与传统修炼之法格格不入,长此以往,必动摇我宗门根基!此乃大道之争,非是区区资源得失可计!”

他终于图穷匕见,将问题上升到了“道统”的高度!

这才是最致命的指控!

所有长老的目光再次聚焦凌皓,看他如何应对这顶大帽子。

凌皓深吸一口气,知道真正的决战,此刻才刚刚开始。

博士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举起了第三枚玉简。

“关于大道之争…弟子恰好,也有一些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