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与妖记 > 第136章 小吃店里的良师课

第136章 小吃店里的良师课(2 / 2)

夏语也端起茶杯,借此平复了一下方才波动的心绪。他认真想了想,摇了摇头,坦诚道:“只知道是个挺重要的比赛,我们文学社拿到了报道权。具体的赛制规则、流程细节……还真不太清楚。”

“嗯。”张翠红放下茶杯,指尖在油腻的桌面上无意识地划着,“这个比赛,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两个大项。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她的语气变得专业而清晰,如同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考核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写作能力——这是根基;文本理解深度——考验底蕴;语言表达精准度和感染力——展现技巧;还有就是知识储备的广度和运用能力——这是底蕴的厚度。”

她看着夏语专注倾听的神情,继续道:“初赛通常是笔试,海选性质,题目量大面广,筛选基础扎实的选手。复赛开始,形式就多样了,可能有现场作文、即兴演讲、经典文本深度解读、甚至团队协作完成特定主题的创作或策划。决赛更注重综合素养和临场应变,往往有高强度的现场答辩、情景模拟等环节。”她总结道,“总之,是一场对语文综合素养要求极高的硬仗。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

夏语消化着这些信息,眼神渐渐变得凝重而充满思虑。他拿起筷子,无意识地戳着碗里的米饭,片刻后,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张老师,听您这么说,这比赛……尤其是团体赛,考验的绝不仅仅是某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他的声音带着洞察力,“团队的排兵布阵、默契配合、优势互补,恐怕比个人的光芒万丈更为关键吧?最终的团队荣誉,一定高于任何个人的荣誉。”

“啪!”张翠红忍不住轻轻拍了一下桌面,眼中满是激赏:“说得好!切中要害!”她看着夏语,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深蓝市课堂上总能一语中的的少年,“没错!团队协作、整体作战的能力,是制胜的核心!个人能力再突出,如果无法融入团队、无法为团队贡献力量,在团体赛中也是短板!所以,”她加重了语气,带着战略家的凝重,“这次我们组建集训队,选人——尤为关键!不仅要看个人实力,更要看协作意识、沟通能力、以及在团队中的定位和担当!”

恰在此时,老板洪亮的吆喝声响起:“河虾炒山笋来咯——小心烫!”

一盘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菜肴被端上桌。翠绿鲜嫩的山笋片和粉红弹牙的河虾仁在红亮的汤汁里交相辉映,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青红椒粒,镬气十足,瞬间勾起了人的食欲。

夏语立刻拿起干净的筷子,夹起一块裹着薄芡、晶莹剔透的笋尖,稳稳地放到张翠红面前的米饭上,动作自然又带着恭敬。“张老师,先尝尝这个,我们本地山里的野笋,这个季节最嫩!”他脸上绽开明朗的笑容,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能驱散阴霾的乐观,“距离比赛开始还有时间呢,您啊,就别太担心了!船到桥头自然直嘛!天大的事,也得先吃饱了再说,对不对?”

张翠红看着碗里那块碧绿诱人的笋尖,又抬眼看看对面少年阳光般灿烂的笑脸,连日来压在心头关于赛事筹备、人员选拔、各方协调的沉重压力,竟真的被这笑容和话语冲淡了不少。她夹起那块笋尖送入口中,鲜、嫩、脆、带着山野的清甜和恰到好处的咸鲜,瞬间在舌尖绽放。她忍不住喟叹一声,脸上露出了享受美食的纯粹笑容。

“好吃!”她由衷赞道,随即目光重新落在夏语脸上,带着点探究和感慨,“不过夏语啊,你这小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能说会道,还这么会哄人开心了?”她回忆着,眼神有些悠远,“我记得刚认识你那会儿,在深蓝市的初一课堂上,你可是个闷葫芦,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回答问题都低着头,声音跟蚊子哼哼似的。”她笑着摇头,语气里满是欣慰和时光流逝的感慨,“看来,我们分开的这些年,你是真的长大了不少。个子窜高了,肩膀变宽了,连说话做事,都更像个能扛事的男子汉了。”

夏语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低头扒拉了一口米饭,掩饰着微微发烫的脸颊,随即又抬起头,眼中带着关切和好奇:“张老师,您别老说我啊。倒是您……”他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出来,“我记得您以前是定居在深蓝市的,怎么后来……会到我们这个小镇上的实验高中来呢?”这个问题似乎在他心里藏了很久。

张翠红夹菜的手微微一顿。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眼底飞快地掠过一丝复杂难辨的情绪,像平静湖面下转瞬即逝的暗涌。她垂下眼睑,看着碗里红亮的汤汁,沉默了几秒钟。再抬眼时,脸上已恢复了平静,只是那笑容里多了点无奈和沧桑的意味。

“这个啊……”她轻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语气轻描淡写,却带着一种不欲深谈的回避,“一言难尽。都是些陈年旧事了。”她夹起一只饱满的河虾仁,岔开了话题,“以后有机会……再说给你听吧。”她将虾仁送入口中,咀嚼着,目光却似乎飘向了很远的地方。片刻后,她重新看向夏语,眼中又带上了熟悉的、带着点促狭的笑意:“现在嘛,我们好好吃饭。或者……你实在不想聊我的事,那不如给我讲讲你在实验高中的故事?比如……”她故意拖长了调子,“你是怎么认识那位‘冰美人’刘素溪学姐的?嗯?”

“张老师——!”夏语刚褪下去的红晕“腾”地又涌了上来,比刚才更甚。他哀嚎一声,像个被抓包的孩子,立刻埋下头,把脸几乎要埋进饭碗里,只露出通红的耳朵尖,闷声闷气地抗议,“不是说好了……不说素溪学姐的事了吗?”

看着他这副恨不得钻地缝的模样,张翠红终于忍不住,再次捂着嘴,低低地、畅快地笑了起来,肩膀不住地抖动。小店昏黄温暖的灯光落在她眼角的笑纹上,也落在少年窘迫却充满生气的发顶。

“好好好,吃饭,吃饭!不逗你了!”她笑着投降,声音里是久违的轻松和愉悦。

夏语这才如蒙大赦,抬起头,脸上红潮未退,却也忍不住跟着傻笑起来,乖乖地夹菜扒饭。

小小的方桌上,油亮的菜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粗瓷杯里的麦茶冒着氤氲的热气。窗外,小吃街的灯火汇成一条流动的光河,人声、车声、锅铲的碰撞声交织成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在这喧嚣而温暖的背景里,师生二人相对而坐,暂时抛开了工作的重压、比赛的硝烟、青春的悸动与羞涩,只专注于眼前这简单却饱含慰藉的一餐。

张翠红看着对面少年专注吃饭的侧脸,那沾了点油光却依旧显得朝气蓬勃的唇角,心中一片温软宁静。或许,这便是良师益友最熨帖的模样——不仅在知识的海洋里为你掌舵,更能在人生旅途的某个疲惫驿站,陪你坐下来,吃一顿带着烟火气的便饭,说几句熨帖心窝的话,点一盏照亮分寸的灯。

无需多言,那碗里升腾的热气,那少年眼底的澄澈与郑重,那灯火阑珊处的短暂安宁,都已是无声却最有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