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语的目光,几乎是第一时间就锁定了那个熟悉的身影——纪检部部长。他依旧穿着整洁的校服,臂章鲜红,鼻梁上架着细框眼镜,身姿挺拔,神情是惯有的冷静自持,但目光在扫过夏语时,微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确认。
“夏语。”纪检部长的声音清晰地响起,带着一种公事公办的干脆。
“到!”夏语几乎是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应声道,快步走到部长身边。心中那份见到“顶头上司”的欢喜,如同细小的气泡,抑制不住地往上冒。
部长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夏语,那双镜片后的眼睛似乎柔和了那么一丝丝。他伸出手,不是握手,而是轻轻拍了拍夏语的肩膀——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带着一种无声的接纳和鼓励。
“欢迎加入纪检部,夏语。”部长的声音比平时略微低沉了些,带着一种正式场合下的真诚,“我是苏正阳。以后,就是同事了。”
苏正阳。
这个名字,如同一个解锁的密码,瞬间让这位一直以“部长”身份存在的人,变得具体而真实起来。不再是冰冷头衔,而是一个有着名字、可以并肩作战的前辈。
“是!苏部长!”夏语的声音带着激动和郑重。
苏正阳点点头,没有多余的话语:“跟我来。今晚先熟悉一下日常巡查流程。”
夏语立刻跟上苏正阳的脚步,两人一前一后走出灯火通明的学生会办公室,融入了被夜色笼罩的校园。
夜晚的实验高中,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显得格外静谧。路灯在主干道上投下昏黄的光晕,勾勒出梧桐树婆娑的树影。教学楼大部分教室还亮着灯,透出晚自习的宁静氛围,只有高三区域的灯光显得更加密集和专注。
苏正阳的步伐不快不慢,沉稳有力。夏语紧跟在他身侧半步之后,像一个小学生初次跟随老师踏入未知的领域,既紧张又充满好奇。
“纪检部的日常巡查,主要是维护晚自习纪律、检查公共区域秩序,以及处理一些突发的小状况。”苏正阳的声音在安静的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教学式的平静,“重点区域是高一高二的教学楼走廊、楼梯间、开水间,以及操场、小花园这些容易有同学逗留的地方。”
他一边走,一边自然地介绍着,目光锐利地扫视着经过的每一个角落。走到高一教学楼的一处楼梯拐角,他停下脚步,指着墙上一个不太显眼的角落:“这里,是监控死角。以前常有同学在这里偷偷玩手机或者闲聊。要特别注意。”
走到开水间门口,他示意夏语往里看:“注意听声音。有时会有同学在里面用手机外放音乐或视频,影响他人。发现后,先敲门提醒,态度要平和但坚定,说明规定。”
经过灯火通明的高三教室窗外,苏正阳的脚步放得更轻,声音也压得更低:“高三晚自习,如非必要,不要轻易打扰。他们的时间很宝贵。巡查时动作要轻,眼神观察即可,除非有严重违纪,否则尽量不进入教室。”
他的讲解细致而实用,没有空泛的大道理,全是基于经验的、实实在在的注意事项。夏语认真地听着,努力将每一个细节都记在心里,目光也学着苏正阳的样子,变得更加专注和锐利,扫过每一个可能藏匿“违纪”的阴影角落。
巡查到靠近操场的一片小竹林时,苏正阳忽然停下,目光投向竹林深处隐约晃动的人影和一点微弱的光亮(很可能是手机屏幕光)。他没有立刻上前,而是侧头对夏语低声说:“这种情况,不要贸然冲进去。先观察,确认人数和大致情况。如果只是两三个同学在休息聊天,没有喧哗,可以稍作提醒。如果是聚集或者有不良行为迹象,立刻通过对讲机(他示意了一下自己腰间别着的黑色小机器)呼叫值班老师或保安,不要单独处理。安全第一。”
他的提醒冷静而周全,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和责任感。夏语用力点头,将“安全第一”这四个字深深印在脑海里。
夜色渐深,晚风带着凉意。两人沿着既定的路线安静地走着,红袖章在路灯下偶尔反射出微光。苏正阳偶尔会问夏语一两个问题,比如“刚才那个角落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或者“你觉得开水间那个同学可能是什么情况?”引导着夏语去思考,去代入。
夏语起初还有些紧张,回答得磕磕绊绊,但在苏正阳平静的注视和耐心的引导下,也逐渐放松下来,尝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未必成熟,但苏正阳都会点点头,或者简短地补充一句,从不轻易否定。
这份无声的信任和引导,让夏语心中的紧张渐渐被一种踏实的学习感和融入感所取代。他跟在苏正阳身后,走在被路灯和星光点亮的校园小径上,感受着臂膀上那方红袖章带来的重量,也感受着作为纪检部一员,第一次参与维护校园秩序的庄严与使命。
今晚的月光,似乎格外明亮,温柔地洒在并肩而行的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也照亮了夏语眼中那份初入“战场”的郑重与坚定。属于他的学生会生涯,就在这静谧的夜巡中,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