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形一个踉跄,若非身旁亲兵眼疾手快扶住,险些当场晕厥过去。
帐内众人见状,无不惊呼声:
\"太师!\"
几位都监看到童贯脸色惨白、嘴角挂血的模样,惊魂未定纷纷上前进言。
唐州兵马都监韩天麟率先上前,沉声道:
“太师,如今折了三位都监,军心已乱,那山谷地势险恶,不可再强行进攻。”
“依末将之见,不如暂且撤兵,再做计较。”
“韩都监此言差矣!”许州兵马都监李明立刻反驳,语气激昂,
“我等奉皇命讨贼,岂能因一时受挫便狼狈退去?末将愿率军为前锋,誓死为三位都监报仇!”
“李都监,不可冲动!”邓州兵马都监王义上前一步,冷静地分析道,
“梁山贼寇此次有备而来,且山谷易守难攻。”
“我军新败,士气低落,此时强攻,无异于以卵击石。当务之急,是保护太师安全撤回,再图后举!”
汝州兵马都监马万里也拱手道:
“王都监说得对!末将等愿率军断后,就算粉身碎骨,也绝不会让童太师陷入梁山贼人的手中!”
嵩州兵马都监周信也附和道:
“我等誓死护驾!”
童贯被亲兵搀扶着坐下,他闭着眼,胸口剧烈起伏。
帐内众将的争论声在童贯耳边嗡嗡作响,童贯却一个字也听不进去。
童贯的思绪,早已飘回了那些风光无限的岁月。
童贯想起自己少年时净身入宫,凭借机灵和胆识,在宫中崭露头角。
后来投身军旅,从一名普通的监军做起,一路摸爬滚打,直至位极人臣,堪称励志的典范。
想当年,童贯曾率军深入西北,收复湟、鄯、廓、河等四州之地,拓地千里,威震西陲。
那时的童贯,何等风光,他自觉并不比什么“替天行道”、“为民做主”的所谓梁山好汉更得民心!
连一向轻视宦官的朝臣,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童贯想起自己手握重兵,出使辽国时,辽人见他器宇轩昂,竟不知他是宦官,只当是大宋派来的名将。
童贯想起自己率军南下,平定各地流民造反之乱,虽也损兵折将,但最终将那轰轰烈烈的起义镇压下去,为朝廷立下不世之功。
凭借这些赫赫战功,他一路升迁,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黄门,做到了掌控军政大权的枢密使,甚至被册封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