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巴林小国 填海掘金(2 / 2)

“史总,你就放心吧,”工程队负责人张凯旋拍着胸脯,“咱们在巴西、肯尼亚都建过商业街,最快三个月就能完工。你想要中国特色,咱们就加红灯笼、雕花窗;想要阿拉伯特色,咱们就弄圆顶、马赛克瓷砖,保证又好看又实用。”

史国栋笑着点头:“老张,就靠你们了。工期紧,质量可不能含糊,咱们要建的是能长久经营的商业街,不是豆腐渣工程。”

接下来的三个月,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史国栋每天都去工地视察,看着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从最初的地基到后来的屋顶,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把关。杨晓英则忙着对接商户,安排装修,跟以色列的设计师一起规划商铺布局——她特意借鉴了以色列商户的配套理念,把旅馆、酒楼、火锅店穿插分布,方便游客消费。

有天傍晚,史国栋和杨晓英站在商业街的入口处,看着工人正在挂红灯笼,远处的阿拉伯风格圆顶在夕阳下泛着暖光。“你看,”史国栋指着眼前的建筑,声音里带着感慨,“咱们从一张白纸开始,现在终于有模有样了。”

杨晓英笑着点头,眼里有些湿润:“还记得刚来的时候,我还跟你发脾气,说找不到铺面。现在想想,要是当时找到了,说不定就没有这条商业街了。”

史国栋也笑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候遇到困难,不是路走死了,而是该换条路走了。”

商业街开业那天,来了很多人。巴林的大臣、各国的使节、本地的居民、国际游客,把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川渝味道的鱼羊鲜火锅店前排起了长队,粤菜馆、鲁菜馆里坐满了食客,星巴克、哈根达斯等国际品牌的店铺也人头攒动。史国栋站在街中间,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萨利姆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史先生,你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条商业街不仅给巴林带来了新的旅游景点,还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国王陛下听说了,要授予你荣誉公民的称号。”

史国栋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接下来的日子,商业街的生意越来越火。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这里吃饭、住宿、购物,巴林的旅游数据也因为这条商业街有了明显的增长。有媒体报道说,这条商业街成了波斯湾的“美食明珠”,甚至有人专门从欧洲、亚洲飞来巴林,只为了尝尝这里的中国火锅。

一年半后的一天,史国栋和杨晓英坐在火锅店的包厢里,看着财务报表。杨晓英指着报表上的数字,兴奋地说:“史总,填海造地的贷款已经全部还清了!咱们这一年半赚的钱,比在国内开五家分店还多!”

史国栋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脸上没有太多的激动,反而很平静:“我早就说过,小国家、小地方,只要有好的商业头脑,一样能赚大钱。”他看着窗外,波斯湾的海水依旧泛着金箔似的光,心里却在盘算着下一步计划,“晓英,咱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接下来可以考虑在沙特、卡塔尔开分店,把川渝味道的招牌打遍整个中东。”

杨晓英用力点头:“好,史总,我跟你一起干!”

这时,包厢门被推开,萨利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盒子:“史先生,这是国王陛下给你的礼物,感谢你为巴林做出的贡献。”

史国栋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枚金色的勋章,上面刻着巴林的国徽。他拿起勋章,心里突然有些感慨——从重庆的小火锅店到波斯湾的商业街,他走过了很多路,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每一次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他知道,这枚勋章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商人智慧和勇气的认可。

“谢谢国王陛下,也谢谢你,萨利姆。”史国栋把勋章收好,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

萨利姆笑着说:“不用谢,史先生,你是巴林的荣誉公民,也是我们的朋友。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找我。”

送走萨利姆,杨晓英看着史国栋手里的勋章,好奇地问:“史总,你现在算不算功成名就了?”

史国栋摇了摇头,眼神里又充满了之前的憧憬:“功成名就谈不上,只能说迈出了第一步。你看这波斯湾,这么大的市场,还有很多机会等着咱们去挖掘。只要咱们保持初心,踏实做事,以后肯定能走得更远。”

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鲜嫩的羊肉,放进沸腾的火锅里。羊肉在锅里翻滚着,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就像他的事业一样,在波斯湾的这片土地上,蒸蒸日上,充满了无限可能。

窗外,夜色渐浓,商业街的灯光亮了起来,红灯笼和阿拉伯风格的路灯交相辉映,把整条街照得像一条五彩斑斓的丝带。远处的海面上,偶尔有船只驶过,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史国栋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他的填海掘金梦,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