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孟加拉国 车店结合(1 / 2)

飞机降落在达卡沙阿贾拉勒国际机场时,舷窗外的天空正飘着细密的雨丝。

史国栋隔着舷窗往下看,低矮的砖房挤在泥泞的路边,穿着纱丽的女人撑着塑料伞快步走过,远处的恒河支流泛着浑浊的波光,空气里似乎都裹着潮湿的土腥味。

“这地方比印度还闷。”林薇揉着太阳穴从行李架上取行李箱,额角已经沁出了一层薄汗,“上次在新德里调研,至少商场里的空调还够用,你看机场大厅这冷气,跟没开似的。”

史国栋接过她手里的登机箱,指尖触到她微凉的手背,下意识放慢了语速:“忍忍,咱们先去酒店放行李,下午约了本地的咨询顾问。”

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提前打印好的资料,“你看,孟加拉国中产阶级年均增长8%,但整个达卡像样的火锅店不超过五家,大多是日韩风格的寿喜烧,川渝味道的空白还很大。”

林薇凑过去看资料,手指在“灾害频发”那栏划了道线:“你真打算按之前说的,受灾区用移动火锅车?我查了下,他们去年刚遭过洪水,今年雨季又快到了,车要是被淹了怎么办?”

史国栋把资料折好塞进包里,推着行李车往出口走:“所以下午要跟顾问确认两件事,一是哪些区域属于灾害高发区,二是移动餐车的改装标准,得能防轻度涉水。至于加盟店,就选在达卡的商业街区和吉大港的新兴社区,这些地方离河道远,基础设施也相对好点。”

出了机场,出租车在坑洼的路上颠簸,林薇看着窗外掠过的小摊贩,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昨天查资料说他们吃饭用手抓,咱们的火锅店要是上九宫格,会不会太麻烦?还有食材,他们爱吃鱼,咱们的鱼羊鲜锅底倒是能搭,但本地鱼的品种能行吗?”

“这就是咱们要调研的重点。”史国栋从包里拿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画了个简易的锅底示意图,“我打算把锅底分三种,经典川渝麻辣锅、本地咖喱锅,还有清汤锅,满足不同人的口味。至于用手抓的问题,咱们可以提供一次性手套,再配小份的蘸料碟,方便他们分食。食材方面,下午跟顾问聊完,就去本地的菜市场看看,要是本地鱼新鲜,就直接跟供应商谈,能省不少进口成本。”

到了酒店,两人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去见咨询顾问。顾问是个叫卡里姆的本地年轻人,中文说得还算流利,一见面就递上了一份厚厚的市场报告:“史先生,林小姐,根据你们的要求,我整理了达卡和吉大港的消费数据。中产阶级更倾向于去环境好、服务优的餐厅,人均消费能接受2000塔卡左右,相当于人民币140块。至于灾害区,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拉杰沙希和南部的巴里萨尔,这些地方不适合开固定加盟店,但移动餐车的需求很大,因为灾后物资短缺,热食很受欢迎。”

林薇翻着报告,指着其中一页问:“卡里姆先生,本地有没有靠谱的食材供应商?我们需要新鲜的羊肉和鱼类,还有川渝火锅常用的香料,比如花椒、辣椒,这些能在本地买到吗?”

卡里姆喝了口茶,点点头:“羊肉的话,达卡郊区有几个大型牧场,品质不错;鱼类的话,恒河三角洲的淡水鱼很新鲜,每天早上都有鱼贩送到市区;至于花椒和辣椒,本地的品种偏温和,不够辣,可能需要从印度或者中国进口。

另外,注册公司和办理营业执照大概需要两个月,我可以帮你们对接当地的律师,加快流程。”

史国栋把笔记本推到卡里姆面前,指着上面的移动餐车设计图:“我们打算把餐车改装成上下两层,下层放厨房设备,上层做用餐区,能容纳8个人同时用餐。你看本地的改装厂能做到吗?还有,餐车的卫生许可好不好办?”

卡里姆凑过去看了看设计图,眉头微微皱起:“改装没问题,但卫生许可需要跟市政部门沟通,因为本地的移动餐车大多是卖小吃的,像你们这样做火锅的很少。不过我有个朋友在市政部门工作,可以帮你们问问,应该能解决。”

聊到傍晚,三人一起去了达卡的老菜市场。刚走进市场,一股混杂着鱼腥味和香料味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林薇下意识地捂住了鼻子,史国栋却饶有兴致地走到一个鱼摊前,指着一条鲜活的鲶鱼问摊主:“这鱼多少钱一公斤?新鲜吗?”

摊主听不懂中文,卡里姆连忙翻译,摊主笑着比划:“刚从恒河捞上来的,150塔卡一公斤,很新鲜!”

史国栋让摊主捞了一条,仔细看了看鱼的眼睛和鳃,对林薇说:“这鱼肉质紧实,适合做火锅,咱们可以跟他谈长期合作,让他每天早上送鱼到店里。”

林薇点点头,又走到一个香料摊前,拿起一把红色的辣椒闻了闻:“这辣椒看着红,但香味不够浓,估计辣度也不够,还是得从国内进口。”

卡里姆在一旁补充:“进口香料的关税大概是15%,物流时间需要10天左右,要是你们需求量大,可以在本地租个仓库,提前储备一些,避免断货。”

从菜市场出来,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路边的路灯忽明忽暗,史国栋看着远处闪烁的霓虹灯,突然感慨:“你说咱们在印度刚站稳脚跟,又来孟加拉国,会不会太急了?”

林薇踢开脚边的小石子,笑着说:“急什么?你不是常说,机会不等人吗?再说了,咱们的鱼羊鲜火锅在印度卖得那么好,在这儿肯定也能行。就是得注意,别跟本地的饮食禁忌冲突,比如他们大多信伊斯兰教,不吃猪肉,咱们店里绝对不能出现猪肉制品。”

史国栋点点头,从包里拿出手机,翻出之前在印度开店的照片:“我还记得在新德里开店的时候,咱们光是调试锅底就花了一个月,这次在孟加拉国,估计也得花不少时间。不过没关系,慢工出细活,咱们得让本地顾客觉得,这火锅既正宗,又符合他们的口味。”

接下来的半个月,史国栋和林薇忙着跑各个部门办理手续,对接供应商,还去了趟北部的拉杰沙希考察。那天他们坐着越野车在泥泞的路上走了三个小时,才到了一个灾后重建的村庄。

村里的房子大多是临时搭建的,孩子们光着脚在路边玩耍,看到他们的车,都好奇地围了过来。

史国栋下车跟一个村民聊天,村民叫穆罕默德,家里的房子在洪水时被冲垮了,现在靠打零工为生:“要是能有热乎的火锅吃就好了,上次洪水后,好几天都只能吃冷面包。要是你们的移动餐车来这儿,肯定很多人来吃。”

林薇拿出手机,给穆罕默德看移动餐车的设计图:“你觉得餐车卖多少钱一份合适?我们打算做小份的套餐,包含鱼、蔬菜和主食。”

穆罕默德想了想,比划着说:“500塔卡一份吧,太贵了我们吃不起,太便宜了你们又不赚钱。”

史国栋把价格记在笔记本上,对林薇说:“这个价格很合理,咱们的成本大概在300塔卡左右,能有不错的利润。而且小份套餐方便携带,村民们可以买回去跟家人一起吃。”

考察完回到达卡,史国栋和林薇就开始筹备第一家加盟店。店址选在了达卡的 gulshan 区,这里是中产阶级聚集的地方,周边有很多商场和写字楼。

装修的时候,他们特意加入了一些本地元素,比如墙上挂着孟加拉国的传统绘画,餐桌上铺着手工编织的桌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