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营店的厨房宛如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战场,各种食材和调料在这里交织碰撞,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左边的灶台上,一口来自重庆师傅的铸铁老锅静静地蹲着,仿佛在诉说着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故事。
这口老锅经过岁月的磨砺,锅底已经微微凸起,表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黑色光泽。
而在右边,一口铜锅正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散发出浓郁的番茄椰汁汤底的香气。
这是老挝厨师精心调配的独特汤底,将番茄的酸甜与椰汁的醇厚完美融合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
林薇设计的餐桌则成为了这场味觉博弈的前沿阵地。餐桌的中央,巧妙地镶嵌着一个可升降的火锅,既方便顾客涮煮各种食材,又增添了用餐的趣味性。
火锅的四周,转盘上摆放着各种精心制作的菜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宫保鸡丁和香兰叶包鱼。
宫保鸡丁色泽红亮,鸡肉鲜嫩多汁,花生米香脆可口,再加上独特的辣味和甜味,让人回味无穷。
而香兰叶包鱼则是一道充满异国情调的菜肴,鲜嫩的鱼肉被包裹在翠绿的香兰叶中,蒸煮后,香兰叶的香气渗透到鱼肉中,使得整道菜都散发出一种清新的香气。
试菜那天,老挝商务部的官员宋萨带来了全家老小。当九宫格火锅端上桌时,穿筒裙的女主人阿莲突然捂住鼻子:\"这是......中国的'魔法'吗?\"她指着翻滚的红油,眼神里既有好奇又有警惕。
史国栋示意服务员端上改良版的毛肚:\"用香茅水焯过,没有那么重的腥味。\"他看着阿莲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片,在香油蒜泥里蘸了蘸,放进嘴里的瞬间,眼睛倏地睁大了。
\"像在嘴里放烟花。\"宋萨的小儿子阿明抢过话头,已经抓起第二片毛肚往锅里涮。这个在万象国际学校读书的少年,平时最爱的是汉堡,此刻却对着九宫格露出了痴迷的表情。
那天的试菜持续了三个小时,桌上的菜品换了三轮。当林薇把\"大真特卖\"的海报铺在桌上——每周三所有中餐菜品八折,火锅底料买二送一——宋萨突然拍了拍史国栋的肩膀:\"你们知道老挝人为什么爱吃生腌吗?因为以前没有冰箱,只能用鱼露防腐。\"他指了指沸腾的火锅,\"但现在,我们也想尝尝滚烫的味道。\"
在琅勃拉邦的夜市考察时,史国栋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老挝人吃饭总爱围坐在矮脚桌旁,几双筷子伸进同一个餐盘,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接力。\"
这和川渝的坝坝宴多像啊。\"他跟林薇感叹,脚下踢到个空的啤酒瓶,发出清脆的响声。
林薇正在本子上画速写:\"我算过了,老挝全国人口七百多万,六十家店刚好覆盖主要城市和旅游线路。\"
她指着图纸上的红点,从万象到沙湾拿吉,从占巴塞到丰沙里,\"但得改改桌椅高度,符合当地人席地而坐的习惯。\"
他们在一座百年寺庙旁的老茶馆里,遇见了想加盟的华侨周老板。这个在老挝开了二十年中餐馆的福建人,指着墙上泛黄的菜单说:\"我这里的鱼香肉丝,要放柠檬和鱼露才卖得动。\"
他端出自己调制的蘸料,小米辣里混着香茅碎,竟和重庆的蒜泥香油有异曲同工之妙。
史国栋突然明白,所谓的本土化,从来不是简单的口味妥协。
就像老挝人把法国长棍面包切开,夹上鱼露腌肉做成的三明治,他们的火锅也该在红汤里加些香茅的清爽,在宫保鸡丁里添点青柠的微酸。
签约仪式那天,周老板带来了自己酿的糯米酒。琥珀色的酒液盛在竹筒里,喝起来带着淡淡的桂花香。
\"我父亲四十年前从福州来老挝,背着一口铁锅走了三个月。\"周老板的眼睛亮闪闪的,\"现在好了,你们把整个川渝的味道都带来了。\"
各加盟店集中开业那天,湄公河上刚过雨季的第一个满月。
红泥墙上的辣椒串在晚风里轻轻摇晃,与隔壁寺庙传来的钟声撞个满怀。
林薇设计的灯笼亮起来了,印着川剧脸谱的绸布在暮色里格外醒目,却不突兀——老挝人原本就爱在佛龛前挂彩色灯笼。
史国栋站在门口,看着穿着筒裙的姑娘们挽着手走进来,熟练地用筷子夹起毛肚;看着法国游客举着手机对着九宫格拍个不停,嘴里念叨着\"croyable\";看着华侨老人颤巍巍地舀起一勺红油,眼眶突然红了。
后厨里,重庆师傅正手把手教老挝学徒炒底料。
牛油在铁锅里化开时,飘出的香气混着院子里鸡蛋花的甜香,漫过红泥墙,漫过青石板路,漫过湄公河上的粼粼波光。
林薇脚步匆匆地跑过来,手中紧紧握着一台平板电脑,仿佛它是一件稀世珍宝。她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显然有什么重要的消息要告诉史总。
“史总,您看!”林薇气喘吁吁地说道,同时将平板电脑递到史总的面前。屏幕上显示的是最新的营业数据,史总定睛一看,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
“开业首周上座率竟然超过了九成!”史总惊讶地说道,“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啊!”
林薇连连点头,接着说道:“不仅如此,我们改良版的柠檬香油也大受欢迎,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蘸料!”
史总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他深知这款蘸料的独特风味一定会受到顾客的喜爱。然而,正当他沉浸在喜悦之中时,林薇又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
“史总,沙湾拿吉的加盟商刚才打电话来说,他们想在火锅里加入当地的淡水鱼。”林薇说道。她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说是'鱼羊鲜',本来就该有鱼啊。\"
史国栋望着不远处的湄公河,夜色里的河水像条黑色的绸带,缓缓流向远方。他想起出发前父亲说的话:\"好味道是长脚的,能走到任何地方去。\"
此刻他才真正懂得,那些跟着脚步迁徙的,不只是锅里的红油和香料,还有人们对热辣生活的共同向往。
夜市的烟火气渐渐升起来了,和川渝味道火锅中餐店的蒸汽缠绕在一起。
有老挝小伙子抱着吉他坐在红泥墙下,弹起了改编版的《成都》,歌词里混着老挝语和四川话,竟也唱得有滋有味。
史国栋突然觉得,这六十家店的蓝图,早已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等待被烟火填满的坐标。
或许 soday,当人们提起老挝的味道,除了柠檬草和鱼露,还会想起红泥墙下那口沸腾的火锅——那是川渝火锅的魂。
中国的中餐火锅,必将在东南亚的土地上,开出了一朵朵新鲜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