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几家店遇冷。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市,住满了对冲基金经理,他们嫌火锅“太热闹”,更爱安静的法餐。区域经理没慌,连夜调来十套私密包厢的隔断,推出“商务火锅套餐”,配着茅台上桌。
三天后,一个基金经理带着客户来谈生意,临走时说:“在火锅桌上签的合同,比在会议室里靠谱。”
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门店开在杜邦公司总部附近,却鲜有人问津。调查后才发现,这里的人习惯六点前吃晚餐,而火锅店七点才上客。
团队立刻调整营业时间,推出“早鸟套餐”,附赠打包的早餐包子。一周后,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开始提着保温桶来打包火锅汤——他们发现这汤煮面条比牛奶还香。
就在美国东部的红灯笼连成一片时,越南胡志明市的第一家“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
林薇站在 Nguyen hue 大道的店面里,指挥工人挂灯笼。玻璃门上贴的招聘启事引来一群越南人围观,上面用越语写着:“会说中文优先,能吃辣者优先。”
“为什么不按越南人的口味改改底料?”当地合作方阮文雄又来劝说,“他们吃不了太麻,加椰浆会不会好点?”
林薇蹲下身,指着刚运到的底料箱子:“阮先生,你去河内的中国大使馆问问,他们的年夜饭是不是用这个底料。”她打开一包底料,浓郁的牛油香瞬间弥漫开来,“越南人没吃过,不代表他们不爱吃。就像法国人第一次喝越南咖啡时,也觉得加炼乳很奇怪。”
阮文雄将信将疑。他看着林薇指挥工人把十三菜系的预制菜摆进冷柜:北京烤鸭的鸭皮闪着油光,扬州炒饭的米粒颗颗分明,连佛跳墙都装在精致的陶罐里。“这些东西,越南人认吗?”
“认不认,试营业就知道。”林薇胸有成竹。她选的试营业日期,正好是越南的雄王节,家家户户要聚餐。团队提前三天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中国厨师用火锅底料炒越南河粉,麻辣鲜香的味道让试吃的越南博主当场尖叫。
开业当天,胡志明市的门店外排起长队。第一个进店的是开旅行社的黄玉英,她带着一家五口来尝鲜。当会说越语的机器人端上鱼羊鲜锅底,铜锅里的羊骨汤咕嘟冒泡,她夹起一片裹着红油的鱼片,犹豫着放进嘴里——瞬间,眼睛亮了:“比我在曼谷吃的火锅鲜十倍!”
消息像长了翅膀,三天内传遍胡志明市。年轻人抱着手机来拍自动竹筷,中年人对着预制菜里的梅菜扣肉流泪:“这味道,和我爷爷当年从中国带回的罐头还好了十倍。”最意外的是越南的富二代,他们包下整个二楼,用火锅底料煮澳洲和牛,配着香槟喝,拍视频发 Instagra,配文:“现在最潮的派对,是中国火锅局。”
河内的门店地理位置绝佳,就坐落在风景如画的还剑湖旁。开业当天,人们蜂拥而至,门前排起了长龙,有些人甚至等了足足三个小时才得以进店品尝美食。
这一盛况引起了一位做进出口生意的老板的注意。他在品尝完店内的招牌菜后,对其赞不绝口,当即决定要与林薇谈一谈加盟事宜。
这位老板找到林薇,开门见山地说:“我在岘港有一栋楼,想用来开一家你们这样的店,不知道是否可以加盟呢?”
林薇略作思考后,回答道:“岘港的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情况我需要先了解一下。”说罢,她迅速查阅了相关资料。
经过一番研究,林薇发现岘港的市场潜力巨大,于是她微笑着对老板说:“可以加盟,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按照我们的装修标准来,连筷子的长度都不能改动。”
但在北宁省的农村,有人骑着摩托车来申请加盟,林薇直接拒绝:“您镇上的人均月收入不到300美元,开火锅店会亏本的。”对方急了:“我借钱也要开!”林薇把他拉到河内的门店,指着排队的人群:“您看,他们能消费得起,才是我们开店的地方。做生意,得让双方都赚钱。”
就这样,越南的拓展计划犹如一场精心策划的手术,每一刀都精准地落在那些人口密集且消费能力达标的城市。胡志明市,这座越南最大的城市,迅速开设了 22 家门店;河内,作为越南的首都,也不甘示弱地拥有了 18 家;岘港,以其美丽的海滩和繁荣的旅游业,也成功地开设了 15 家;甚至连海防市这样相对较小的城市,也有了 8 家门店。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这 160 多家门店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散布在越南的各个城市之中。每家店的门口都高高挂起了鲜红的灯笼,在熙熙攘攘的摩托车流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有一次,阮文雄陪同林薇一同前往顺化。当他们路过一家门店时,正巧看到几个身着奥黛的越南姑娘正对着火锅开心地自拍。林薇见状,不禁笑了起来,对阮文雄说道:“你看,她们现在终于知道了,中国火锅即使不加椰浆,也同样美味可口。”
阮文雄顺着林薇的目光望去,只见店内的墙上挂着一幅醒目的中文标语:“不上火、保健康”。他凝视着这句标语,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这不仅仅是在售卖火锅,更是在将中国的独特味道,深深地植入越南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天晚上,史国栋在纽约的办公室里接了两个视频电话。先是美国东部团队发来的报表:120家店全部实现盈利,宾州的单店月营业额突破十万美元。再是林薇从胡志明市发来的照片:门店外的队伍排到了街尾,几个越南人举着“中国火锅万岁”的牌子。
他放下手机,看向窗外的曼哈顿夜景。帝国大厦的灯光正在闪烁,而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越南的灯笼也亮了起来。东西两线的烽火,烧得正旺。他拿起桌上的火锅底料,这包印着熊猫图案的红色方块,此刻像一块沉甸甸的玉玺,盖在了世界的餐桌上。
史飞扬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纽约时报》,头版是川渝味道的报道,标题是《中国火锅征服美国东部》。“爸,”他指着报纸上的照片——一个美国老太太正用仿真竹筷夹起一片毛肚,“他们说,这是中餐的文艺复兴。”
史国栋笑了,拿起打火机点燃一支烟:“不是文艺复兴,是告诉他们,中餐本来就这么牛。”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见,从纽约到胡志明市,无数双筷子正在伸向中国火锅,那升腾的热气里,藏着一个民族的味道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