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川渝烟火 跨洋燎原(2 / 2)

而林薇传过来的照片,则展现了印尼的街景。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一个卖沙爹的小贩正举着手机,拍摄着火锅店外排起的长龙。人们面带笑容,似乎对这家火锅店充满了期待。

史国栋将这两张照片拼在一起,仔细观察着。他惊讶地发现,落基山脉的轮廓与苏门答腊岛的海岸线,在某种奇妙的视角里,竟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太极图案。这个发现让他感到十分震撼,仿佛这两个地方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

厨房里,新到的上菜机器人正用机械臂摆放餐具。

当它抓起那套怀俄明州特供的自动夹菜筷时,传感器突然发出一阵悦耳的提示音——在无数次调试后,这双融合了竹编工艺与中华航天技术的自动夹菜筷子,终于能像老手艺人的手指般,稳稳夹起一片薄如蝉翼的鱼片,悬在沸腾的汤底上方,等待着跨越重洋的食客们,共同完成这场关于味道的接力。

旁边的鲁菜师傅看着这一幕,笑着用围裙擦了擦手,朝机器人比了个大拇指。

约瑟夫在夏延市的旗舰店后厨来回踱步,不锈钢操作台上,十三菜系的半成品正按地域分区码放。

鲁菜的葱烧海参泛着琥珀色的釉光,粤式烧腊的油香混着怀俄明州特有的冷杉气息飘出后厨,穿格子衬衫的程序员举着自动夹菜筷,正对着一盘苏式松鼠鳜鱼较劲。

“传感器需要适应糖醋汁的黏度。”华裔工程师小李蹲在地上调试设备,数据线从筷子末端牵出来,连到笔记本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刚才有个老美想用它夹爆米花,结果把整碗浙菜的龙井虾仁扫到了地上。”

约瑟夫抓起块湘味腊肉塞进嘴里,辣味炸开的瞬间,突然想起史国栋临行前的嘱咐。

他走到冷藏库前,看着工人们把楚菜的莲藕排骨汤分装进保温桶,桶身印着的“煨”字在低温下凝了层白霜。“告诉前厅,每桌送一小碟豫菜的道口烧鸡,”他对着对讲机说,“就说是给第一次用筷子的客人练手的。”

玻璃幕窗外,怀俄明州的落日正把雪山染成蜜糖色。穿西部靴的牛仔们牵着马在停车场排队,马鞍上搭着的防风毯还沾着草屑。

有个戴宽檐帽的男人正举着自动夹菜筷给马拍照,仿真竹筷的阴影投在马脸上,像极了老照片里唐人街的灯笼穗。

此时的雅加达,林薇正站在第七十二家店的中庭仰望。六十盏走马灯在穹顶旋转,灯影里交替闪过十三菜系的经典菜式:鲁菜的葱烧海参在海浪里起伏,川菜的麻婆豆腐滚过辣椒田,徽菜的臭鳜鱼游过新安江。

穿巴迪克蜡染衫的印尼姑娘举着手机拍摄,镜头突然被个蹒跚学步的华裔孩童闯入——小家伙正攥着迷你版自动夹菜筷,试图夹起陈列柜里的冀菜驴肉火烧模型。

“棉兰的分店刚发消息,”助理举着平板跑过来,屏幕上的实时销量图像条红鲤鱼跃过数字线,“他们把京菜的炸酱面和印尼炒面做了双拼,本地年轻人说这是‘筷子碰叉子的魔法’。”

林薇的目光落在角落的编钟上。刚才有位华裔教授带着学生来考察,说这套青铜乐器的音阶,正好能对应十三菜系的调味层次:鲁菜的咸鲜是宫调,川菜的麻辣是商调,苏菜的甜鲜是羽调。

当《楚辞》里的渔歌从钟体震出时,正在取餐的穆斯林家庭突然驻足,头巾上的几何纹样在钟声里轻轻颤动。

深夜的川中市总部,史国栋对着卫星地图出神。怀俄明州的六十个光点与印尼的七十二个红点,正沿着经线纬线缓慢移动,像极了祖父留下的那幅旧航海图。

手机突然震动,是约瑟夫发来的视频:怀俄明大学的食堂里,学生们正用自动夹菜筷进行比赛,看谁能在三十秒内夹起最多的闽菜鱼丸,获胜者的奖品是件印着“鱼羊鲜”篆字的牛仔夹克。

紧接着林薇的消息弹出:雅加达分店的厨师长改良了火锅底料,用巴厘岛的椰浆中和牛油的燥烈,做出的“娘惹九宫格”成了网红款。

配图里,穿纱丽的印度游客正举着楚菜的银勺,小心翼翼舀起漂着香茅的白汤,勺柄的反光里,能看见粤式烧腊的油亮光泽。

史国栋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仿佛每一个动作都经过深思熟虑。他的脚步轻盈而稳健,带着一种对食材库的敬畏之情,缓缓地走向那面摆满陶罐的墙。

当他走到墙边时,他停了下来,凝视着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陶罐。他的指尖轻轻触碰着陶罐的表面,感受着它们的质地和温度。这些陶罐里装着各种不同的食材,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风味。

史国栋的手指缓缓移动,仿佛在弹奏一曲无声的乐章。他先停在了一个装满川味豆瓣的陶瓮前,轻轻揭开盖子,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那是豆瓣在陶瓮里发酵所产生的绵密气泡,它们在空气中跳跃着,释放出独特的香味。

接着,他的手指移到了另一个陶瓮,里面装着楚菜酸汤的原料。酸汤的酸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让人不禁垂涎欲滴。这种酸香与川味豆瓣的香味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

然后,史国栋的目光落在了一个装着京菜炸酱的陶罐上。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盖子,一股醇厚的香气瞬间填满了整个空间。炸酱的香气浓郁而复杂,包含了多种香料和调料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这十余味香气在空气中交织,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它们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竟酿出一种奇异的和谐。这种和谐既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随意的混合,而是一种经过精心调配的完美组合。

他想起上周在故宫看到的清代御膳房菜谱,泛黄的宣纸上,“鱼脍”与“羊羹”的字迹旁,不知被谁添了行小字:“味通四海,筷连九州”。

怀俄明州的黎明来得猝不及防。约瑟夫站在落基山脉的观景台,看着第一缕阳光掠过火锅店的蓝底招牌。

穿睡袍的华裔老人正带着孙女晨练,小姑娘举着自动夹菜筷追逐松鼠,这双不绣钢筷的阴影在雪地上划出的轨迹,像极了书法里的飞白。

山下传来上菜机器人的报菜声,机械臂托着的托盘里,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的红油正与鲁菜的奶汤在鸳鸯锅里共舞。

与此同时,雅加达的夜市刚刚苏醒。林薇在第七十二家店的露台上,看着穿校服的学生们围着火锅自拍。

有个男孩突然举起手机,镜头越过沸腾的汤底,把远处清真寺的新月顶与近处的红灯笼同时框进画面。

编钟突然响起《诗经》里的名句子,当“鲜”字的发音从青铜钟里震出时,林薇看见自动夹菜筷的传感器在暮色里亮起,像无数双跨越山海的眼睛,正凝视着同一片沸腾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