淌过安徽,“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开始进军邻省江西,川渝老味,火辣启程。在安徽市场取得阶段性成功后,史国栋敏锐地察觉到邻省江西潜藏的巨大餐饮市场潜力。江西,这片有着秀丽自然风光与深厚文化底蕴的红土地,不仅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还有蜿蜒逶迤的庐山云雾,以及星罗棋布的鄱阳湖湿地。史国栋果断带领“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拓展团队,怀揣着将川渝美食文化与江西饮食特色融合的决心,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抵达江西后,团队迅速在南昌安顿下来。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为了能让“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真正扎根江西,郭总立即组织团队对南昌及周边地区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摸底调查研究。
团队成员深入南昌的大街小巷,走进当地的餐馆、夜市、居民社区,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广泛收集江西人的饮食偏好信息。他们发现,江西人对辣味有着独特的喜爱,口味偏重咸鲜,偏爱本土的赣菜风味,像南昌炒粉、鄱阳湖狮子头、三杯鸡等传统菜肴,在江西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江西人聚餐氛围浓厚,亲朋好友、同事伙伴之间常常通过聚餐来联络感情,火锅作为一种适合多人共享的餐饮形式,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但如何让川渝火锅的特色与江西人的口味偏好相契合,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首要难题。
史国栋作为团队中负责产品研发的核心成员,在深入了解江西人的饮食习性后,迅速投入到火锅与江西特色结合的研究工作中。他深知,简单地将川渝火锅原封不动地搬到江西市场,很难获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江西化”的改造的决心不能变。
在锅底方面,史国栋保留了川渝火锅麻辣鲜香的灵魂,但对辣度进行了适度调整。他选用江西当地的特色辣椒,如余干辣椒,这种辣椒香辣可口,辣度适中,将其与川渝地区的辣椒巧妙搭配,研制出了具有江西特色的麻辣锅底。同时,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还推出了具有江西风味的瓦罐汤锅底。以江西传统的瓦罐煨汤工艺为基础,选用鄱阳湖的新鲜食材,如野生鲫鱼、排骨等,搭配红枣、枸杞、党参等滋补中药材,经过数小时慢火煨制,汤底浓郁醇厚,鲜香四溢,既符合江西人对养生滋补的追求,又为火锅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在菜品上,除了保留川渝火锅经典的毛肚、鸭肠、黄喉等食材外,史国栋积极引入江西本地特色食材。他与当地的农户和供应商合作,采购鄱阳湖的新鲜湖鲜,如鳜鱼、银鱼、小龙虾等,将其精心处理后作为火锅菜品。鳜鱼肉质鲜嫩,切成薄片后在火锅中涮煮片刻,入口即化;银鱼小巧晶莹,在汤底中稍作涮烫,便吸收了汤底的鲜美,口感爽滑。此外,还将江西特色的米粉、豆皮等融入火锅菜品中,推出了南昌炒粉火锅煮法、豆皮涮火锅等新颖吃法,让江西消费者在品尝火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熟悉的家乡味道。前期在江西开张的十余家″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果然开始大卖,加盟意向,也越来越多。
在蘸料方面,团队根据江西人的口味习惯,调配出了独特的蘸料配方。除了常见的香油、蒜泥、香菜等,还加入了江西特色的豆豉、剁椒酱,以及用本地酱油、醋调制而成的秘制酱料,丰富了蘸料的口感层次,让每一口涮菜都别具风味。
经过一系列的“江西化”改革,“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在江西市场初露锋芒。试营业期间,门店内顾客络绎不绝,独特的口味和新颖的吃法吸引了众多江西消费者前来品尝。史国栋和他的团队深知,这只是进军江西市场的第一步,未来还需要不断优化服务、提升品质,让“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扎根生长,成为江西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续写品牌拓展的辉煌篇章。
在九江这座氤氲着长江水汽与庐山云雾的城市里,史国栋怀揣着对火锅改良的执着,意外寻得军校同窗穆良兵。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如今周身萦绕着佛系气息,泡茶时手腕轻转的弧度、谈吐间云淡风轻的语调,都与记忆中那个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身影大相径庭。人生轨迹的迥异,让史国栋不禁感叹岁月的力量,但更令他意外的是,这场看似毫无关联的重逢,竟成为“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在江西市场蜕变的关键转折点。
初见时,穆良兵正窝在自己经营的旧书店里,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满墙古籍上。面对史国栋谈及的创业宏图,他只是笑着往茶杯里添了勺桂花蜜,慢悠悠道:“如今大家都追快,可吃得太快,反而尝不出滋味了。”这番话看似漫不经心,却如重锤般敲在史国栋心上。彼时,团队虽已针对江西口味调整了火锅,但在追求效率与标准化的过程中,似乎忽略了食客对“仪式感”与“沉浸式体验”的需求。
随着交谈深入,穆良斌翻出一本泛黄的《随园食单》,指着“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的批注说:“你们总想着把川渝与江西风味强行融合,为何不试试让它们各美其美?”他建议在保留锅底融合特色的基础上,增设“风味自选台”:将江西的余干辣椒粉、瓦罐汤料包,与川渝的牛油块、秘制花椒粒分开放置,让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调配专属锅底。这一提议瞬间点亮了史国栋的思路——与其替顾客做选择,不如赋予他们创造美味的主动权。
“现在的年轻人,吃火锅都爱拍照打卡。”穆良斌又指了指书架上的复古铜火锅,“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器具也做成卖点?”这席话让史国栋联想到九江当地传统的陶制砂钵。他立即联系景德镇匠人,定制出兼具赣派青花图案与川渝火纹装饰的陶制火锅,既能均匀导热,又成为餐桌上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品。这种将地域文化符号具象化的设计,不仅满足了顾客对“新鲜感”的追求,更让火锅从单纯的餐饮产品升华为承载文化的载体。
更具颠覆性的灵感来自穆良斌对“慢食”的见解。“以前在军校,最盼着聚餐时围坐吹牛的时光。”他摩挲着杯沿回忆,“现在的火锅店太像流水线,少了人情味。”史国栋据此推出“围炉夜话”套餐:以小火慢煨的鸳鸯锅为中心,搭配现做的江西艾米果、川渝小酥肉等小吃,每桌配备手写点菜单与复古铜铃。顾客摇铃即可召唤服务员现场表演“变脸茶艺”——将川渝茶文化与江西傩戏元素结合,用特制长嘴铜壶为顾客斟茶,壶嘴翻飞间,水雾与茶香交织,瞬间将用餐氛围推向高潮。
这些创意并非纸上谈兵。史国栋连夜召集团队,将穆良斌的建议拆解成可落地的方案:风味自选台的食材保鲜技术、陶制火锅的批量生产工艺、表演环节的人员培训……短短一周内,九江首间“升级试验店”便正式营业。当顾客们围坐在绘有滕王阁飞檐的陶锅旁,亲手调配出属于自己的麻辣鲜香,再用手机记录下变脸茶艺师惊艳的瞬间时,史国栋深刻意识到:穆良斌看似佛系的话语背后,藏着对人性与消费趋势的敏锐洞察。
这场意外的重逢,不仅加速了火锅在江西市场的本土化进程,更让史国栋对“走向世界”的目标有了全新认知。他明白,真正的美食全球化,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在保留核心特色的同时,不断汲取各地文化养分,创造出让不同地域食客都能产生共鸣的独特体验。而穆良斌的佛系智慧,恰似一柄钥匙,为他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市场的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