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86章 合纵连横(公元前580年 冬)

第186章 合纵连横(公元前580年 冬)(1 / 2)

秋日的肃杀被凛冽的寒风取代,天下局势在各方势力的激烈博弈中,呈现出更加错综复杂的态势。楚庄王雄心勃勃的伐交战略,如同一石入水,激起的涟漪相互碰撞,其结果远超任何一方的预料,将本就微妙的平衡推向更加危险的边缘。

楚国使者携重礼抵达雍都,面见秦桓公。使者舌灿莲花,极力渲染晋国吞郑后对秦国东出通道的永久威胁,描绘秦楚联手共分河西之地的美好前景。

秦廷之上,并非铁板一块。以庶长秦国嬴铖为首的一派,对去岁西河之败记忆犹新,对赵朔麾下“武卒”的战斗力心存忌惮,认为此时联楚攻晋,风险巨大,若再遭败绩,恐伤及秦国元气。且楚国势大,与之合作,无异与虎谋皮,即便夺得河西,将来亦恐受制于楚。

然而,以左庶长公孙贾为首的另一派,则被楚使描绘的蓝图所打动。他们认为晋国内斗正酣,赵朔虽强,然其根基受朝中掣肘,正是秦国雪耻、夺回河西故地的天赐良机。联楚虽险,然机遇难得。

秦桓公本人,既畏晋之强,又贪河西之利,更对楚国的诚意将信将疑。他并未立刻答应楚国的要求,而是采取了拖延策略,厚待楚使,表示需要时间考虑,同时加紧整顿军备,派遣大量斥候深入西河,探查晋国虚实。秦国的态度,如同一把引而不发的强弓,给晋国西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却也未让楚国的外交战略立刻如愿。

楚国使者抵达临淄,则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氛围。他们先是依据流言,义正词严地责问齐顷公秘制“异术”、意图不轨之事,言辞间充满威胁。齐顷公本就因技术进展缓慢和内外流言而心烦意乱,面对楚使的诘难,更是惊怒交加,矢口否认。

然而,楚使话锋随即一转,又暗示若齐国愿意疏远晋国,与楚国修好,则楚国不仅不再追究“异术”之事,更可支持齐国在东方拓展利益,甚至默许其拥有更强的武力。

这番软硬兼施,在齐国内部引发了剧烈反响。以国佐、高无丕等为代表的公室贵族,深感屈辱,认为楚国傲慢无礼,且其承诺不可信,主张应加强与晋国的传统盟谊,共抗强楚。

但以田文子为首的部分卿大夫,则看到了不同的机会。他们本就因技术之事受到公室猜忌,此刻更倾向于借助楚国的外部压力,来制衡公室,为田氏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他们在朝堂之上,虽未明确主张联楚,却不断强调晋国遥远且内斗不休,不可完全倚仗,齐国当有自己的考量。

齐顷公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既怕得罪强大的楚国,又不愿彻底背弃与晋国的盟约,更对内部日益坐大的田氏忧心忡忡。最终,他只能采取含糊其辞的态度,既未答应楚国的要求,也未明确拒绝,只是赠送厚礼,客客气气地将楚使送走。

齐国的摇摆不定,使得东方局势更加混沌。楚国的外交未能立刻拉拢齐国,却成功地加深了齐国内部的裂痕,尤其是公室与田氏之间的矛盾,已近乎公开化。

与此同时,楚国的压力也降临到中原诸国头上。陈、蔡两国本就畏楚如虎,在楚国大军压境(子重驻军叶邑)的威慑下,几乎毫无抵抗之力,很快就明确表示疏远晋国,唯楚国马首是瞻。

但宋国和卫国的情况则复杂得多。宋国作为殷商之后,向来在晋楚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独立,且与晋国关系匪浅;卫国则地处要冲,饱受战乱之苦。楚国的逼迫,使得两国朝堂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宋国执政华元,是一位老成谋国的政治家。他深知彻底倒向楚国,必将引来晋国的报复,而楚国也未必能提供长久保护。但若拒绝楚国,眼下便有亡国之危。他一方面虚与委蛇,拖延时间,另一方面秘密派遣使者,火速前往晋国,告知楚国动向,请求晋国尽快做出反应,稳定中原局势。

卫国则更加混乱,公室软弱,卿大夫各有盘算,在楚国的压力下,几乎有分裂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