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81章 暗流破冰(公元前581年 深秋)

第181章 暗流破冰(公元前581年 深秋)(2 / 2)

楚庄王没有直接指责,但这封充满务实考量的命令,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王上对迅速灭亡越国的信心动摇了,他在权衡代价。

子反握着那份帛书,久久不语。他仿佛看到了郢都朝堂上,那些反对者的面孔,也感受到了楚庄王内心的权衡。他子反是忠臣,是能臣,但绝非不顾国家利益的莽夫。

良久,他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传令下去,全军后撤十里,依托有利地形扎营,转入守势。多派斥候,严密监视越军动向。同时,八百里加急回报郢都:臣子反奏请,越地蛮荒,民风彪悍,彻底征服镇抚,非十万大军、三年时间不可,且需持续投入巨大钱粮。而今晋吞郑国,势大难制,齐心怀怨望,皆为心腹之患。为楚国大局计,臣恳请王上 重新考量对越方略,或可暂缓灭国,以逼和、羁縻之策,令其臣服纳贡,使我大军可抽身北顾!”

他选择了最符合楚国整体利益的方案,哪怕这会让他个人背上“顿兵挫锐”、“未能竟全功”的指责。他相信,雄才大略的楚庄王,能够理解他的苦心。

楚军开始有序后撤,槜李战场上那令人窒息的压迫感,骤然一松。

越军大营,一片劫后余生的惨淡。当斥候报告楚军后撤的消息时,几乎所有越国将领都难以置信。

勾践赤红着双眼,死死盯着地图,瘦削的身体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退了?楚蛮……真的退了?” 他喃喃自语,仿佛在确认一个奇迹。

范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预言,竟然以这种惨烈的方式实现了!他用越国最后的力量,用无数将士的血肉和疯狂,硬生生顶住了楚军的雷霆一击,并将子反逼到了权衡利弊的境地。

“天不亡越!天不亡寡人!” 勾践猛地一拳砸在案上,状若癫狂。巨大的压力瞬间释放,让他几乎虚脱,但随之而来的,并非纯粹的喜悦,而是一种更深沉的疑惧和狠厉。

他清楚,楚军只是暂时后退,并非败退。越国的危机远未解除。经此一战,越国元气大伤,壮年男子十不存一,国力跌至谷底。

“查!” 勾践的声音沙哑而冰冷,“给寡人仔细地查!楚军为何突然撤兵?是粮草不济?是晋国施加了压力?还是……国内有变?” 他绝不相信子反是单纯因为战场伤亡而退缩,背后必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他需要知道这个原因,才能决定下一步是趁机反扑,还是趁机求和。

同时,他对范蠡的“神机妙算”产生了更复杂的情绪。是范蠡的计策拯救了越国,但自己几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范蠡却远在海外,安然无恙。一种难以言喻的嫉妒和猜忌,在他心底滋生。他需要范蠡的智慧,但又害怕这智慧超出他的掌控。

“派人……想办法联系上范大夫。” 勾践沉吟片刻,下令道,“告诉他,越国需要他,寡人需要他。” 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安居”岛上,楚军后撤、子反请命的消息,几乎与勾践的探寻使者同时抵达。

弟子兴奋地向范蠡报告:“先生,果然如您所料!子反退缩了!楚王动摇了!越国保住了!我们是否现在就去见勾践?”

范蠡脸上并无喜色,反而带着一丝淡淡的怜悯和了然。“保住了?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他轻轻摇头,“勾践经此一役,猜忌之心只会更重。他现在需要我,但一旦缓过气来,第一个要防备的,恐怕就是我。”

他走到海图前,目光投向更遥远的东方和北方。“楚越暂时息兵,天下格局将变。晋国内部矛盾激化,赵朔经此敲打,要么蛰伏,要么……会更激进地寻求外部功业以自固。楚国腾出手来,必然北望。齐国……也不会甘于寂寞。”

他手指轻轻点向地图上齐国的沿海区域:“通知我们的人,将海外基地准备好的那批‘礼物’——新式兵器、攻城器械的图样,还有我们探明的部分海外矿产分布图,秘密送往齐国。不要给田氏,找一个与齐顷公关系密切,又贪财好利的宠臣作为渠道。”

弟子愕然:“先生,为何是齐国?我们不是一直……”

范蠡微微一笑,高深莫测:“棋局变了,棋子自然要重新布置。晋楚争霸是旧戏,我们需要引入新的变数。一个拥有新技术、不甘寂寞、且与楚国有旧怨的齐国,不是正好可以搅动风云吗?况且,让天下人知道,除了晋楚吴越,还有另一条获得力量的途径,不是很有趣吗?”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勾践那里,回复他:臣范蠡,身在海外,心系故主。然越国新遭大难,百废待兴,当务之急乃休养生息,谨守门户,切不可再启战端。臣在外,亦当为大王广积财货,探听四方消息,以待时机。”

他并不打算立刻回到勾践身边那个危险的漩涡中心。他要在幕后,继续以他的方式,影响着这场波及天下的巨局。暗流已然破冰,更大的风暴,正在更广阔的海域和陆地上酝酿。深秋的寒意,预示着一个更加漫长而严酷的冬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