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59章 吴地烽烟与海外星火 (公元前586年 夏)

第159章 吴地烽烟与海外星火 (公元前586年 夏)(2 / 2)

这一次,附和者甚众。晋国新胜秦军,士气正旺,眼见老对手楚国陷入困境,自然不想错过这个趁火打劫的机会。

然而,赵朔依旧保持着惊人的冷静。“郤大夫之言,看似有理,实则冒险。”他沉声道,“其一,楚国虽主力东调,然其北方防线并未松懈,孙叔敖老成谋国,岂会不防我晋国?其二,郑、宋等国,首鼠两端,我大军压境,彼等未必望风而降,反而可能促使他们更紧密地抱团依附楚国。其三,亦是关键——我军新经西河之战,虽获大胜,然兵力、粮秣损耗亦巨,亟需休整补充。‘武卒’虽锐,然数量尚少,尚未形成全军战力,此时贸然开启大战,若陷入僵持,则前功尽弃。”

他走到晋景公面前,郑重道:“君上,臣以为,当下仍应以‘静观其变,砺刃待机’为上策。可遣小股精锐,南下袭扰郑国边境,施加压力,试探其反应。主力则抓紧时间休整、扩编‘武卒’,囤积粮草于大河诸津。待楚越之战见分晓,彼时敌疲我盈,再定行止,方可收万全之功!”

赵朔的策略,再次体现了其深远的战略眼光。他不追求一时的攻城略地,而是着眼于晋国整体实力的恢复与提升,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晋景公对赵朔已是言听计从,当即准奏。晋国这头刚刚展露獠牙的北方巨兽,在赵朔的驾驭下,选择了暂时收敛锋芒,继续蛰伏,将磨利的刀锋,对准了未来那更具决定性的时刻。

“安居”岛,秘密山谷。

范蠡几乎将自己完全沉浸在从“瀛洲”带回的那些奇物与“书卷”之中。他召集了岛上最富学识的工匠与心腹,日夜研究。

那些奇特的符号,经过反复比对揣摩,他们逐渐发现其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对天地规律、星辰运行的独特理解,与中原的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之学有相通之处,却又更为具象和……实用。尤其是一些关于天体观测的记录,其精确度令人咋舌。

而那柄暗金色的短剑,经过岛上工匠小心翼翼的测试,其硬度和韧性果然远超已知的任何金属,包括他们正在艰难冶炼的“坚白之金”。范蠡推断,这并非单纯的矿物差异,更涉及了一套独特的锻造工艺和淬火技术,很可能是利用了某种特殊的介质或掌握了极其精准的火候。

“先生,此物若能量产,装备军队,天下何人能敌?”有工匠兴奋地说道。

范蠡却缓缓摇头,目光深邃:“利器,可定一时之胜负,却难定万世之基业。瀛洲文明有此利器,却未见其有席卷天下之势,其中必有缘由。”他指着那些符号,“我更在意的是这些。他们似乎更注重对‘理’的探究,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与利用。若能参透其背后的‘道’,或许远比得到一两件神兵利器更为重要。”

他意识到,中原的争霸,过多地执着于权谋、征伐与土地人口,而在基础性的“格物”与“道理”探究上,似乎有所欠缺。范蠡萌生了一个念头:是否可以将瀛洲带来的这些知识,与中原固有的学问相结合,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他下令,一方面继续秘密研究瀛洲的冶炼之术,尝试破解其奥秘;另一方面,则开始系统整理、翻译那些符号记录的知识,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天文、地理、物性的记载。他要在海外孤岛,点燃一簇可能照亮未来的“星火”。

公元前586年的夏天,楚越两国在江东集结重兵,准备进行一场决定性的碰撞;晋国在北方蛰伏砺刃,等待着属于它的时机;而范蠡则在海外孤岛,对着来自异域的文明碎片,思考着超越这个时代的“道”与“理”。历史的洪流,在战争与思想的碰撞中,继续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