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郑国叛影(2 / 2)

“果然!子文老贼,退兵是假,乱我盟邦是真!”晋襄公又惊又怒,“郑国若失,如断一臂!狐偃舅父,赵衰大夫,如之奈何?”

狐偃面色凝重:“栾枝将军所虑极是。郑国之事,处理稍有不慎,便是灭顶之灾。遣使安抚,势在必行。此人选,须极有分量,且熟知郑国情势。老臣以为,可使上军佐荀林父前往。其人沉稳干练,堪当此任。”

赵衰补充道:“同时,应密令栾枝,准其依策行事,但务必隐秘,绝不可授楚人以口实。此外,西线战事……也需加紧。”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先蔑将军近日军报,仍言秦军坚守不出,我军强攻伤亡过大,只能继续对峙。西线,已成消耗之战。”

西线的僵局,无疑削弱了晋国应对郑国危机时的底气。若西线能迅速取胜,晋国便可携大胜之威,震慑郑国,使其不敢妄动。但现在,西线胶着,南线隐忧,晋国仿佛被两根绳索紧紧勒住,呼吸艰难。

晋襄公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意识到,这是对他这位年轻国君的真正考验。“准卿所奏!即命荀林父为密使,携重礼赶赴新郑,务必稳住郑伯!另,密令栾枝,准其依策调整部署,然切记‘隐秘’二字!至于西线……传谕先蔑,不必急于求成,稳扎稳打,但需设法打破僵局,至少要在气势上压倒秦军!”

决策已定,晋国这台庞大的机器再次艰难地运转起来。荀林父肩负着艰巨的使命,秘密前往风雨飘摇的新郑。而栾枝在南线,也开始了他无声的布局,将一支支精锐部队像棋子般,悄无声息地移向关键位置。整个南境,表面上平静,暗地里却剑拔弩张。

与此同时,郑国新郑的宫廷内,气氛更是压抑得令人窒息。郑伯兰(郑穆公)坐在昏暗的宫室中,面前摆放着楚国令尹子文送来的密信和晋国以往要求助战的诏书,脸上满是愁苦和挣扎。

一边是咄咄逼人、兵锋直指咽喉的强楚,子文的信中文辞恭谨却暗藏杀机,明确要求郑国背弃晋国;另一边是昔日霸主、但如今似乎陷入困境的晋国,盟约尚在,但保护的能力令人怀疑。

几位心腹大臣分列两旁,争论不休。亲楚派慷慨陈词,列举晋国种种“败象”,强调唯有投靠楚国才能保全社稷;亲晋派则以泄驾为首,力陈背信弃义之耻和楚国贪得无厌之险,主张坚守待变。

“晋国栾枝尚在伊洛,楚军已退,可见晋国仍有实力……”泄驾力争。

“哼!栾枝不过是苟延残喘!西线秦军未退,晋国两线作战,能撑到几时?一旦晋国败亡,我郑国便是楚人砧上之肉!”一位亲楚的公族大臣反唇相讥。

郑伯听着双方的争吵,只觉得头痛欲裂。作为小国之君,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每一次抉择都如同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他知道,无论倒向哪一边,都可能引来另一边的雷霆之怒。而保持中立,在晋楚争霸的漩涡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在这时,内侍悄声禀报:晋国密使荀林父已至城外,请求秘密觐见。

郑伯精神一振,又感到一阵惶恐。晋国的反应如此之快,显然已经察觉到了什么。他看了一眼泄驾,泄驾微微点头。郑伯叹了口气,挥挥手:“快请……从侧门秘密带入,切勿声张。”

荀林父的到来,能否扭转郑国即将倾斜的天平?新郑的这场暗室之谋,其结果将直接决定中原未来的格局。而遥远的西线,先蔑望着秦军坚守的王官壁垒,焦躁地握着剑柄,仍在苦苦思索破敌之策。晋国的霸业,正同时经受着外交与军事的双重严峻考验,命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