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奇兵锋镝(2 / 2)

子文沉默了。楚王担心的不仅是军事,更是政治和威望。楚国幅员辽阔,内部族群复杂,统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强大的武力和威望。若任由晋军在其腹地捣乱而无所作为,对楚国王权的打击是致命的。

楚军大营内,高级将领们对此产生了严重分歧。

大司马成得臣(字子玉)性情刚猛骄悍,坚决反对回师:“大王!商丘指日可下!岂能因晋军小股骚扰而功亏一篑?请给臣五万精兵,臣必踏平晋国,生擒重耳!”他极力主张继续猛攻,甚至要求分兵北上与晋军决战。

而其他较为谨慎的将领,如蔿贾等人,则支持回师:“子玉将军勇武可嘉,然晋军能千里奔袭,其帅必为良将,其兵必为锐卒。我军若分兵,则商丘宋军得以喘息,恐生变故;若全军回师,则围宋之功尽弃。然两害相权取其轻!本土安危重于一切!必须立刻回师,先肃清境内之敌,稳定人心,再图后举!”

楚成王内心极度挣扎。眼看商丘就要撑不住了,此刻撤军,无异于煮熟的鸭子飞了。但后方的烽火和郢都的恐慌又让他如坐针毡。最终,对本土安全和王权威望的担忧压倒了一切。

他艰难地下令:“传令……解商丘之围,大军……回师!”

这道命令如同一声闷雷,在楚军将士中炸开。无数楚兵望着近在咫尺、摇摇欲坠的商丘城墙,眼中充满了不甘、愤怒和失落。但他们只能服从王命。

庞大的楚军开始如同退潮般,缓缓撤离商丘。城头上,已经做好殉国准备的公子目夷和宋军残部,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幕,劫后余生的虚脱感和巨大的困惑笼罩了他们。

几乎在楚军开始回师的同一时间,狐偃、胥臣也加强了对曹国的攻势。失去外援希望的曹共公,在晋军的猛攻下,意志彻底崩溃。曹国都城被攻破,曹共公本人也成了晋军的俘虏。

狐偃特意将其押到晋文公面前。文公看着这个昔日羞辱自己的仇人,心中感慨,却并未杀他,只是严厉斥责其无礼于大国公子、依附楚国的罪行,随后将其囚禁起来。此举既报了私怨,又彰显了胜利者的宽容,赢得了诸侯的暗自赞叹。

先轸的奇谋取得了空前成功!晋国以极小的代价,一举解了商丘之围,攻灭了曹国,重创了楚国的威望,并将自己的影响力深深楔入了中原腹地。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中原诸侯们彻底看清了晋国的实力、魄力和谋略。过去对齐桓公霸业的怀念,迅速转化为对晋文公新时代的期待。一些原本依附楚国或摇摆不定的诸侯,如郑、陈、蔡等,开始悄悄派出使者,前往晋军大营表示善意和恭贺。

晋文公的霸业,历经流亡、归国、内治、外战,终于在此刻,奠定了最初的、却无比坚实的基石。一个以晋国为核心的新秩序,正在血与火中孕育。

东南之地,越国的阴损计策也开始显现效果。一批掺了劣质金属、工艺粗糙的剑矛,通过隐秘渠道流入了吴国边境军队和一些低级将领手中。起初并未引起注意,直至一次吴军清剿山越部族的 sall-scale战斗中,几名吴兵手中的越剑在与对方粗糙武器的碰撞中竟骤然断裂,导致士卒伤亡!

此事虽未引起大规模波澜,却在吴国军中埋下了怀疑的种子。吴王寿梦得知后,大为震怒,虽无直接证据指向越国,但疑虑的毒芽已然种下。他下令严查兵器来源,并加强了对越国的戒备和敌意。吴越之间本就脆弱的和平,变得更加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