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36章 马陉余震、卫风转向与宋囚悲歌

第36章 马陉余震、卫风转向与宋囚悲歌(2 / 2)

恰在此时,公子潘大规模调兵围剿反抗军的消息传来,卫国高层震动。他们意识到齐国的内乱非但未能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若公子潘成功,则齐国彻底沦为楚之附庸,对卫威胁更大;若反抗军成功,此时结下的善缘便价值连城。

权衡之下,卫世子最终做出了一个谨慎但意味深长的决定。他并未公开支持谁,但默许以下事项:

1. 允许晋国使者狐偃一行在卫境更自由地活动。

2. 对边境守军下达密令,对从齐国逃难而来的“可疑人群”,只要不携带大量武器,可适当放宽盘查。

3. 以“清理旧库”为名,将一批已登记报废、实则尚可使用的军械铠甲,“出售”给来自晋国的“商队”(实为狐偃安排的人)。

这些举动极其隐秘,规模也不大,但政治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卫国在晋楚齐的博弈中,其天平开始出现极其微妙的、向晋国及其所支持的齐国反抗力量倾斜的迹象。狐偃不辱使命,为重耳打开了一条通往中原的侧翼通道。

而在楚国郢都,被软禁的宋襄公兹父,正在度过他人生中最屈辱和痛苦的时光。最初的求生欲过去后,巨大的羞愧、失败感和对故国的担忧日夜折磨着他。

他得知了目夷在国内艰难支撑,接受了屈辱的条件赎他,也隐约听到了齐国大乱、楚国东征受挫的消息。这些消息并未给他带来任何安慰,反而加深了他的痛苦。他意识到,自己所谓的“仁义”霸业是多么可笑,不仅葬送了宋国的国力与尊严,也成为了楚国玩弄于股掌的工具。

楚人对他表面上以礼相待,实则严密监控,形同高级囚徒。他尝试过绝食,但求死的勇气稍纵即逝;他想过逃跑,但根本毫无可能。昔日的雄心壮志,如今只剩下无尽的悔恨与凄凉。

他的健康在抑郁和羞愧中迅速垮塌。秋深时节,郢都阴雨连绵,宋襄公感染了风寒,一病不起。楚成王派来了医官,但或许并未尽全力救治,或许是天意如此,这场病竟成沉疴。

病榻之上,宋襄公时而昏沉,时而清醒。清醒时,他常常望着北方,喃喃自语,内容无人能知。或许是在忏悔,或许是在思念故国,或许是在诅咒命运。最终,在一个寒冷的雨夜,这位曾梦想成为齐桓公第二、却沦为天下笑柄的宋国君主,在异国他乡的囚禁中,潦草地结束了他悲剧性的一生。

他的死讯传开,在中原诸侯间引起了一番唏嘘。无人再嘲笑他的“仁义”,因为死亡洗刷了一切,只留下一个关于野心、迂腐与时代弄臣的苍凉故事。对楚国而言,一个失去价值的筹码消失了,或许略感惋惜,但无伤大局。对宋国而言,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结束,以及必须直面未来的、未知的道路。

宋襄公的死在第三十六章的结尾投下了一抹沉重的阴影。他的悲剧,既是个人命运的终曲,也深刻地映照出在这个礼崩乐坏、弱肉强食的时代,空谈“仁义”而不修实力的虚幻与脆弱。各方势力仍在继续他们的博弈,无人为这位逝去的囚徒过多停留,历史的车轮依旧冷酷地向前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