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趁势喝道:“如此无德无才、虚伪无能之辈,岂堪为盟主?左右,与我拿下!”
埋伏在会场周围的楚国甲士一拥而上。宋襄公的护卫本想抵抗,但见楚军势大,诸侯皆作壁上观,瞬间土崩瓦解。宋襄公本人被当场擒获,成了楚国的阶下囚。
一场意图称霸的会盟,以盟主被擒的惊天丑闻告终。楚成王挟持宋襄公,威风凛凛,睥睨诸侯:“尔等可愿尊楚?” 在绝对的武力和威慑面前,各国君主战战兢兢,只得唯唯诺诺。楚成王志得意满,押着俘虏,凯旋而归。消息传开,天下震动。宋国上下,如遭晴天霹雳。
临淄城内,公子潘得知宋襄公被擒,欣喜若狂。最大的外部威胁似乎解除了。他立刻加大了对宫城的压力,同时派人向城内的公孙固喊话,威逼利诱,令其投降。
公孙固此刻陷入了绝境。外无援兵(主公被俘,本国可能大乱),内无粮草,军心涣散。隰朋已死,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谈判筹码和泄愤对象。继续抵抗,只有全军覆没一途。
无奈之下,公孙固提出了条件:只要公子潘保证他及部下安全离开齐国,并承诺不伤害齐孝公(这是他作为宋将最后的职责所在),他便交出宫城。
公子潘假意应允。在得到公孙固献出的武库和控制权后,公子潘立刻翻脸,下令围杀撤退的宋军。公孙固力战而死,大部分宋军被歼,只有少数拼死突围,逃回宋国报信。
公子潘的铁蹄终于踏入了齐宫。他见到了惊恐万分的齐孝公。此刻,他不再掩饰自己的野心。
“昭,你懦弱无能,致使国家崩坏,先君霸业蒙尘,更有何面目居于此位?”公子潘厉声斥责,“宋人傀儡,国人皆弃之!念在兄弟之情,我不杀你,你自寻去处吧!”
齐孝公面如死灰,在公子潘甲士的“护送”下,黯然离开宫殿,实质上被驱逐流放。其下落,暂时成谜。
随后,公子潘在楚军的“见证”和下,宣布即位,史称齐昭公。他大肆封赏追随者,尤其是楚国派来的“客卿”,并允诺割让边境城邑以酬楚功。临淄城头,变换了大王旗,但空气中弥漫的不是新政的喜悦,而是血腥与屈从的气息。
宋襄公被俘的消息传回睢阳,举国恐慌。群龙无首,强敌环伺,国家危在旦夕。
在此存亡之际,公子目夷展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担当。他迅速集结忠于公室的力量,稳定朝局,并毅然宣布:“国君虽蒙难,社稷不可倾覆!吾暂摄国政,以御外侮!” 他被拥立为假君。
目夷清醒地认识到,此刻绝不能向楚国屈服求饶,那只会加速灭亡。他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严阵以待楚军可能的入侵;另一方面,派出能言善辩之士,火速前往各国,尤其是向与楚不睦、或与宋有旧的大国求援,极力渲染楚国擒拿中原诸侯的暴行,试图激起各国的恐惧与同情,组建救宋联盟。
同时,他亦暗中遣使至楚营,表面言辞恭顺,询问赎回国君的条件,实则拖延时间,探听虚实。
宋国,在目夷的艰难支撑下,暂时避免了立刻分崩离析的命运,但已风雨飘摇。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楚国,看楚成王将如何处置宋襄公这块烫手的山芋,以及是否会乘胜席卷中原。
而此时的楚国大营,楚成王正看着被囚的宋襄公,心中盘算的却并非简单的杀伐。他在权衡:杀一宋公易,但是否会迫使宋人死战,乃至真的激起中原诸侯联合反楚?留着这个昏聩的“仁义”之主,或许更有利用价值?一场关于霸主命运的政治算计,正在楚王心中激烈地展开。
齐宋两国的剧变,如巨石投入池中,波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整个华夏世界扩散开去。一个更加混乱、也更加充满机遇的战国时代,已然叩响了历史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