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干到三更半夜也挣不到啊!”
王仲从容不迫地笑道:“用你们的老法子,莫说十倍,就是两倍都难如登天。”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压低声音道:“但若按我的新方法来——别说十倍,就是十五倍、二十倍也不在话下。
匠人们齐声惊呼,所有目光都聚焦在王仲身上。
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王仲意味深长地问道。
匠人们纷纷点头,个个伸长脖子望向王仲,恨不得立刻将他团团围住,听他讲解妙计。
王仲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一张早已备好的图纸,上面清晰画着晒盐的步骤,方便众人理解。
“你们以往靠煮海取盐,而我的法子,是用太阳晒出盐来。”
此话一出,工匠们顿时议论纷纷:
“晒盐?太阳哪能晒出盐来?”
“胡说!要真能晒出来,海水早该干了吧?”
“这法子靠谱吗?听着玄乎啊!”
……
然而,也有人赞同:
“我觉得有理!沙滩上不是常有亮晶晶的东西?说不定就是太阳晒出的小盐粒,只是咱们没注意。”
“对!有道理!”
……
见有人支持,王仲心中暗喜,解释起来更顺畅了。
“你们看图纸,这些排列整齐的田块,叫做盐田。”
“第一步叫纳潮——把高盐度的海水引入盐田存着。”
“第二步制卤——靠日晒蒸发水分,盐分越积越浓,等盐水饱和时,再转到这个池子。”
“这是结晶池!盐水继续蒸晒,盐粒就会慢慢沉底,结成晶块,等时机成熟,咱们就能收盐了。”
“怎么样,简单吧?”
一名老工匠摸着胡子沉吟:“听着是简单,盐田比煮盐锅大十倍,出盐量肯定多。”
“可这法子……真能行?”
“从前没人试过,万一晒不出盐,岂不是白忙一场?”
王仲豪爽地挥手道:“我在这,哪能让你们白干活!这样吧,就按我的方法来晒盐,成了当然好,万一不成耽误一天工,每人补十枚大钱!”
“十枚大钱?!”
有工匠震惊地瞪大眼睛:“大人此话当真?莫不是……”
王仲直接招呼:“老典,先给每人发五十枚大钱当定金。从明儿起大伙就照我的法子晒盐,直到出盐为止,如何?”
工匠们异口同声:“成!就这么办!”
老百姓过日子全靠这点钱,没保障谁愿冒险?这个道理王仲再清楚不过,所以全力支持他们。
要是蓼城盐田试验成功,王仲马上会在各地推广,既提高产量又压低盐价,直接杀进全国市场!
要知道——康汉皇帝刘泽的命脉就是盐业!
要是王仲的平价盐席卷全国,刘泽会是什么表情?
这招釜底抽薪,够那家伙喝一壶的!
敢断兖州的盐?
王仲非要让刘泽囤着满仓的盐,一粒都卖不出去!
憋死他!
玩经济战?
老子随便出招就能碾碎你!
没过多久。
蓼城海岸线按图纸建起连片盐田,规划整齐的官营盐场成了一道新景观。工匠们日夜琢磨晒盐流程,把每个细节都吃透。
三天后。
第一批盐田试验启动。
随后每日都有新盐田加入试验。
才半个月工夫,整个蓼城沿海全换上了王仲的海水晒盐法。
晒盐事务安排妥当后——
渤海湾畔,钢铁舰队正在孕育而生。
昔日大野泽的水上操练不过是小打小闹,如今手握青州大半疆域的王仲终于能够大展宏图。碧波万顷的渤海近在咫尺,正是打造海上雄师的天赐良机。
在巡视沿海盐场时,王仲那双锐利的眼睛始终在搜寻着什么。他踏遍青州每一个海湾,最终在黄河入海口处的蓼城发现了绝佳的天然良港。这个形如弯月的港湾纵深二十余里,宽度足有两百丈,即便是最雄伟的宝船也能在此自如回转。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支即将诞生的水师将终结海盗肆虐的历史。王仲要用钢铁战舰守护海疆,更要让这支舰队成为征战四海的利刃。
得到调令的周瑜和刘晔日夜兼程赶到蓼城。跟着主公实地勘察的日子里,两位谋士听着宏伟蓝图,胸中热血沸腾。但王仲始终保持着清醒:公瑾,港口建设容不得半点马虎。水文测量必须精准,这是千秋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