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些时日我会为绣衣卫司护卫暗卫及监察之职所部设计一款专门的武器,名曰:“绣春刀”。”
林铤不想自己的直属特务组织和锦衣卫撞名,便将锦衣卫和绣衣直指的名字柔和一下,不过明代锦衣卫的专属武器绣春刀的设计可以借鉴一下成为身边“绣衣卫”的专属武器,不过由于原料和锻造工艺暂时受限,只能做出低配版的“东汉版绣春刀”。
“属下明白,那属下先告退了。”蒋琬才刚认主就被林铤委以如此重任,想着赶紧告退去完成林铤给自己的第一个任务。
林铤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就辛苦公琰了。”
“此乃属下分内之事。”说完蒋琬拱手一礼转身告退离去。
林铤看着蒋琬离去的背影心道:“蒋公琰,你可别让我失望啊。”
……………………………………………………………
含洭县,县衙,此时正有一人跪在陈应面前,两侧则是张南和庞文二人。
陈应道:“你是何人?为何言说有重要情报需面见我等?”
面前跪着之人道:“小人原是铤哥儿麾下的亲兵,本是桂阳郡南平县鲍家村之人,先前铤哥儿被赵范狗贼算计生死不知。我得交趾太守麾下所救方才存活至今,今番是听闻铤哥儿已经无虞了,如今无意中获取了重要情报便想着回来告知一番以做报答。”
庞文听完此人的讲述没有说话,只是凝视着对方,她在此处是因为陈应和张南邀请她前来一同判断一下眼前之人是真心投效还是另有什么阴谋盘算的。
陈应和鲍隆关系很是要好,二人先前在赵范麾下之时便有“桂阳双壁”之称,自然对于鲍隆和林铤的根脚很是清楚,也知道鲍家村,更知道鲍家村的年轻一辈都是称呼林铤“铤哥儿”。所以对于眼前之人的话自是信了几分,于是又问道:“我知晓鲍家村,乃是鲍隆将军的故乡,至于你言说是我们如今新任郡守之前的亲兵可有何证明?”
那名自称是先前林铤亲兵之人拿出一块木牌双手呈上,张南拿过木牌双手呈递给陈应。陈应拿出另一块木牌和一本小册子开始比对,东汉末年由于世局动荡兵源匮乏参差不齐所以大多数私兵都是所属势力登记造册世代为私兵,如此既可以保证稳定性和一定的质量,更可以保证相对的忠诚度。林铤在成为屯长之时便相仿后世的身份牌制度对自己身边的亲兵开制作了木制的兵籍牌,上面写着基本信息,分别是隶书书写的姓名、楷书书写的籍贯和所属军中的职务,更重要的是用现代简体字写的防伪标识,不同职务有不同的现代简体字标识,陈应手中的小册子便是用来比对简体字的,林铤给出征的主将都会配有一本小册子以防敌军鱼目混珠借机渗透。而陈应手中的木牌便是林铤设计用于比对身份用的,两块木牌上各有一个图形标识,两个标识合并旋转半圈可以联合在一起不会掉落。通过这两个方法比对就可以基本验证兵籍牌的真假,不过林铤在当上郡守后对于兵籍牌和“防伪图形”和书写格式做了区分,对于不同所属和不同职务各有图形和书写形式的不同,一开始麾下众将士还是很不适应,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也就慢慢接受了,而陈应手上拿着的便是最早的一版图形防伪的“对照牌”。
陈应看完之后,为了再次确认便交给张南再次比对,毕竟陈应猎户出身所识得的大字有限,要不是林铤硬让陈应加强“文化学习”陈应就更不识得几个。
“嗯,经过验证你的兵籍牌是最早的府君大人亲兵所使用的。兵籍牌上所示你名为鲍志?”张南道。
陈应又接着问道:“你所说的重要情报速速说来!”
“禀二位将军将军,小的确实名为鲍志,先前为交趾太守麾下所救,如今成为其斥候。此番无意得知阳山县突然囤积大量粮草辎重,并且随后会有大批援军增援阳山县,故特来告知。”名叫鲍志的人说道。
陈应闻言道:“既然你已经表明身份,如今不如留下继续为府君大人效力如何?更何况你们同村出来的鲍喜、鲍威、鲍武等人皆在军中担任要职,府君大人也不会亏待鲍家村出来的弟兄。”
鲍志抱拳道:“谢陈将军好意,如今我尚需报答上官的救命之恩,恕小的无法再回桂阳军中效力。消息已经带到,小的便告辞了。”
说完名叫鲍志的这个人转身便走。
待鲍志离开后张南率先开口道:“陈将军,不如我们趁夜去烧了阳山县的粮草辎重如何?”
陈应闻言也是没有说话,似在思考着什么,随后又转头问向庞文道:“庞姑娘,此事你怎么看?”
庞文先前一直注意着鲍志的神情,见其始终面不改色,再加上鲍志带过来的消息过于凑巧,无异于给久在黑夜行走之人一束光亮之感,于是便说道:“陈将军,我觉得此事过于蹊跷。”
陈应闻言问道:“还请庞姑娘细说。”
“此人带过来的消息过于巧合,又正逢我们援军即将抵达之时,如果我们趁这个机会去烧了吴巨军的粮草……………甚至有可能会中对方的埋伏。而且此人言说已经投效于交趾军麾下,我总是隐隐觉得士燮和这次占领阳山县之事脱不了干系。”庞文一口气把自己的疑虑说了出来。
一旁一直静静听着的张南发问道:“可是我们桂阳郡素来与交趾没有任何摩擦,就算是有争端中间也隔着一个这么大的苍梧郡。”
陈应闻言也是点了点头以表示赞同张南的话。
庞文笑着说道:“如果我们和苍梧郡越是缠斗不休呢?那交趾无论从任何方面都可以得利,士燮也是南海郡的实际掌控者,我们精力都集中在和吴巨缠斗上南海郡就更无暇顾及上,其则可进可退。”
【“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首创概念?为战国时期荀子在《荀子·王制》中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政治隐喻,强调政权存亡取决于民心向背;实践升华?在唐太宗以隋亡为鉴,通过《贞观政要》记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述,将此理念确立为治国纲领,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等安民政策】
【尉曹掾史:负责治安和武装力量管理】
【东汉末年使用的文字以?隶书为主流?,同时?草书广泛流行?,并出现了?楷书的雏形?。??隶书?:作为官方和碑刻的主要字体,隶书在东汉末年达到成熟阶段,结构方正,笔画带有波磔,广泛应用于正式文书和石刻。???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主要用于私信、文稿等非正式场合。纸张的普及促进了草书的演变,使其从实用字体发展为艺术形式。???楷书萌芽?:汉末时期,楷书开始形成,钟繇等书法家推动了其发展,为后世楷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