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风起荆南 > 第109章 援军消息

第109章 援军消息(2 / 2)

言罢,陈应便唤来亲兵护送庞文回去,陈应自己则是和张南继续在县衙思考是否有什么遗漏的地方。

如此又过了一日,含洭县县衙处,一名传信士卒急急忙忙的策马赶到含洭县县衙门口,然后迅速翻身下马,一边出示令符一边急匆匆的向含洭县县衙内跑去。

此时含洭县内张南正看着传信士卒送来的信件,一边看还一边念给陈应听。因为陈应和鲍隆一样是猎户出身,空有些许武力,大字不识多少,加上这次送来的信件内容过多,陈应一看便知无法完全看明白,只能让张南读给自己听。

待张南读完全部信件内容后道:“陈将军,主公已经安排了赵云将军和廖化都尉率领本部兵马及名士卒,共计之数的士卒驰援我们。想来主公应当是想以迅雷之势迅速拿下阳山县,进而将残存的吴巨军一扫而出我们桂阳郡。”

陈应在听完郴县送来的信件后也是心情大好道:“主公如此“大手笔”想来是雷仲达之幼弟雷绪所投效的部曲已然抵达郴县,依主公信中所言,你我二人配合好赵云将军便是,他抵达之后便是此地的主将。”

张南道:“末将明白,只是庞姑娘那边我们需要告知她吗?守住含洭县不失其乃是首功,奈何其为女儿之身,更是一介白身……………………………………………………”

陈应也明白张南的意思,稍加思量之后便说道:“文进,要不你跑一趟讲赵云将军率军来援之事告知于庞姑娘。也顺便问问她对于先前存疑之处是否有新的发现,其他的皆不可透露。此番如大胜返回郴县,也邀请庞姑娘同行,此事你也询问庞姑娘的意思。”

张南听完回道:“末将明白!末将告退!”

说完张南便抱拳行礼转身离去。

……………………………………………………………

此时吴郡陆家,陆绩与陆逊已经返回吴郡,今日一早陆绩便邀请陆逊前来商议一番。

“伯言,你真的已经确定要离开陆家以陆逊的身份去林铤麾下效力?是不是再考虑一下?你远赴桂阳郡效力,又无家族为你之依托,如此孤立无援之局面又是何必呢。如需报答林郡守之恩情,我们陆家可以让其以重利。”陆绩问道。

陆逊笑道:“叔父此言谬矣,主公于我乃是泼天之恩情,岂是区区重利可以报答的?而且这需要我们报之以多重之利益?我们吴郡陆氏已不复往日之荣光,不若按主公所言如颍川荀氏一般“两头下注”,或可有机会重现祖上之荣光。况我与主公相处时日虽短,但可以看出其绝非偏安一隅之主,日后天下争雄必有其一席之地!”

陆绩闻言面上却无半分喜色,而是一脸愁容的说道:“伯言此话我自是晓得,只是我们身处东吴孙氏辖属之腹地。林铤毕竟在名义上仍是刘表麾下,孙权与刘表可是有杀父之仇,此为不共戴天之仇恨,如此恐其会暗中针对我们陆家。更何况孙权早已言明要我吴郡陆氏之人出仕于孙家,加之之前所顾虑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变成明处针对陆氏的打压。”

陆绩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临行前林铤就已经替吴郡陆氏考虑到这一层了,要不然也不会有陆逊这个名字提早出现了。

陆逊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十三、四岁便担任家主的叔父,心中也是理解其所面临的压力,遂出言安慰陆绩道:“叔父所顾虑之事,侄儿自是明白的,甚至连主公都已经考虑到这一方面了,不然就不会有如今的陆逊了。主公之所以让我由陆议更名为陆逊正是考虑到此处,恐东吴孙氏以此为由接机发难,于是让我更名陆逊投效麾下,并让我不得以吴郡陆家少家主的身份入仕桂阳郡。”

陆绩闻言大惊道:“林郡守竟然早已经考虑到这个情况了?那是否有给你准备应对之策?”

陆逊道:“主公虽未言明,但已然有提示于我。今日之后叔父需对外声称少家主陆议身染重病,需卧床调养,最好再找一重病之人冒充于我,并请本地之名医为其诊治。如此纵使孙权有所怀疑也不必担心,之后便继续对外宣称陆议重病卧床不起即可。而我则以陆逊之名在桂阳郡效力,之后叔父则需在适当的时候出仕东吴孙氏即可,如此方可打消孙氏之疑虑,此法可保陆家无虞了。”

陆绩仔细思考了陆逊所说道话,良久,陆绩终于是停止了思考道:“伯言,此法或可行之,但如此陆家便只有我一人独担了。我尚且年少如何能肩负起一家兴旺之责?”

陆绩九岁便继任家主,现在不过十三、四岁,放后世妥妥还是一个孩子。所以这么重的一个担子压在年少的陆绩身上,其顿感汝山岳一般的沉重。

陆逊继续开口安慰道:“叔父莫慌,这些年来叔父成长的很快,作为家主已经是有经验的,况且我只是身在桂阳郡又不是不管陆家之事。主公除了答应给我们新商品以赚取钱财,更是答应支援陆家甲胄兵器,如此又何愁陆家在吴郡无自保之力?况经过这次的支援,想来累计一番陆家必然能脱离先前之窘境。叔父切莫过度忧心,如有需要我亦可从桂阳郡赶回来。”

陆绩仍旧是一脸愁容:“只怕是等你赶回来,我都已经不知道成什么样子了。”

说完陆绩一脸就快哭出来的表情。

陆逊看着陆绩这副样子那是一个又好气又好笑道:“叔父莫要说如此丧气之言,况且族中亦有贤才可辅佐叔父处理相关之事。叔父应借此机会好生历练袭击一番,不然以后如何行使家主之责任。”

陆绩听后面上稍微缓和了些道:“不知伯言你去桂阳郡之后族中有谁可以如你一般辅佐于我,并且让我可放心?”

【万福礼确实起源于汉代,并在唐代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普及。其名称源于“万福”一词的演变——该词最早见于《诗经》,汉代《吴越春秋》中已用于表达长寿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