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丞相诸葛亮北伐之际,骠骑将军李平(即李严)运粮不利,请诸葛亮回军。诸葛亮回汉中后,李平又推脱责任,两头撒谎,诸葛亮出示其前后手笔书疏,于是李平词穷认罪。时为偏将军、代理右护军的刘敏与诸葛亮共同上表罢黜李平。
镇守汉中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闰月,魏大将军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等率十多万步骑向汉中。时任左护军、扬威将军的刘敏与镇北大将军王平等镇守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满三万,有人劝王平放弃阳平关,据守汉、乐二城,待魏军进入汉中后,涪城的援兵一到,可将阳平关抢回来。王平说:“汉中离涪城有一千余里,如果魏军得了阳平关便会成祸患,如今应该让刘护军(刘敏)与杜参军据守兴势,我则在后拒敌,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便亲自率一千人救援,到时涪城的救兵就刚好赶来,这才是上策。”但唯有刘敏赞同王平的建议,并补充说道,男女百姓满布四野,粮食都在田地中,如果听任敌军深入,则大势已去。于是率领自己的部下和王平等据守兴势山,为了虚张声势,还将军旗插满山上,绵延百余里,大将军费祎从成都来到汉中时,魏军即退,刘敏以功封云亭侯。
地方志记载
《永州府志》称刘敏的曾祖父刘绰起家彭城,后担任零陵太守,因此家改住零陵。
刘敏祖父刘优,汉献帝时为御史大夫,迁尚书仆射。
刘敏擅长草书,初举孝廉,后仕蜀汉。后主刘禅时,担任侍御史,纠察名实,朝廷以为称职。兴势之战因功袭封云亭侯,加中书侍郎,拜成都尹。
蒋琬的表弟—潘濬
潘濬[浚](出生年份不详-239年),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今湖南汉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
潘濬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拜大儒宋忠为师,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不到三十,即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因按杀贪污的沙羡县长而闻名。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蜀,授潘濬为荆州治中从事,典理州事。但他素来与守臣关羽不睦,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后,在孙权的亲自劝说下,潘濬才归降于他,拜官辅军中郎将。又迁官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拜潘濬为少府,进封刘阳侯,又改太常。黄龙三年(公元231年),授假节,与吕岱率军五万平五溪蛮夷叛乱,经三年而斩获数万,使得一方宁静。在此期间长期与上大将军陆逊屯驻武昌,管理荆州事务。在吕壹弄权时,屡请孙权将其诛杀;甚至想亲手击杀吕壹,使吕壹对他非常畏惧。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潘濬去世。
潘濬为人刚正不阿,在吴国两次出讨五溪蛮,镇守武昌,屡次劝谏孙权,被时人称誉为“心膂股肱,社稷之臣”。后世虽对其降臣身份颇有微辞,但仍肯定他“方严疾恶,义形于色,梗梗有大节”,是“有吴之栋石也”。
人物生平
早有治绩
潘濬为人聪察,对问有机理。他二十一岁之时师事于当时的大儒宋忠,并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因而知名。不到三十岁就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当时沙羡县长贪污腐败,被潘濬审查处死,使得全郡震惊恐惧。后来担任湘乡县令,治理湘乡颇有名声。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领荆州牧,任命潘濬为治中从事。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益州,将潘濬留下以管理荆州事务。潘濬在荆州时,与荆州守臣关羽不和。
归属孙权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派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将领官员全都归附,而潘濬却称疾不见。孙权亲自登门拜访,潘濬仍涕泪交横,伏床不起,孙权以观丁父、彭仲爽等俘虏出身的楚地先贤为例安慰潘濬,又派人以手巾帮他擦脸,潘濬才下地拜谢,并将荆州军事部署详细告诉孙权,被拜为辅军中郎将,并得以统兵。他率军平定了武陵从事樊胄联合五溪蛮夷发动的叛乱。后来升迁为奋威将军,获封常迁亭侯。
为官正直
黄武六年(公元226年),奋武中郎将芮玄去世,潘濬统领他的部曲,屯驻于夏口。当时,骠骑将军步骘屯驻于沤口,请求向招募诸郡以增加兵力。孙权询问潘濬的意见,潘濬说:“豪将在民间,耗乱为害,加上步骘有名有势,是被身边的人谄媚,因此不可同意。”孙权听从潘濬的建议。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任命潘濬为少府,进封刘阳侯。后迁任太常。
大破五溪蛮
黄龙三年(公元231年)二月,孙权授予潘濬符节,命其与吕岱督军五万讨伐五溪蛮夷。潘濬赏罚得当,在数年间,斩杀俘获几万人。自此五溪蛮夷逐渐衰落,一方得以安宁无事。
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十一月,潘濬回到武昌。他长期与上大将军陆逊屯驻武昌,管理荆州事务。
嘉禾四年(公元235年),潘濬的表兄蒋琬升任蜀汉大将军,有间谍谣传潘濬派遣密使联络蒋琬,打算投奔蜀汉。武陵太守卫旌上表告诉孙权,孙权说:“承明不会做这种事。”并免除卫旌的官位(《资治通鉴》将此事放在蒋琬任诸葛亮长史时)。
一心为国
孙权宠信校事吕壹,吕壹为人刻薄,用法严酷,又操弄权势。潘濬与陆逊对于他的作为深感忧虑,说到伤心之处还以泪洗面,甚至感到不安与恐惧。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吕壹弹劾丞相顾雍和左将军朱据,使二人被捕下狱。黄门侍郎谢厷问吕壹:“顾公的事如何?”吕壹回答:“情况不太可能好。”谢厷又问:“那么顾公被免职的话,谁会代替他?”吕壹没有回答,谢厷说:“会不会是潘太常?”吕壹过了良久才说:“你说的很有可能。”谢厷说:“潘太常恨你切齿,只是路远没机会而已。今天他一但接替顾公,恐怕明天就打击你。”吕壹大为害怕,于是顾雍的事便不了了之。之后潘濬请求朝见孙权,想要极力劝谏,到了之后听说太子孙登早就说过很多次但都不被接受,便大规模宴请百官,打算在宴会中亲手杀死吕壹,可惜计划泄露,吕壹借口生病不去。潘濬只好趁着每次近见孙权的时候,大力陈述吕壹的奸险,因此吕壹受到的宠幸逐渐衰微,最后被诛杀。孙权引咎责怪自己,因而向大臣致歉。在诏书中责备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之前推脱责任,并称赞了陆逊和潘濬忧心为国。
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潘濬去世,由其子潘翥袭爵。
主要影响
潘濬一生为人刚正不阿,在吴国曾两次率兵讨五溪蛮,安定一方;镇守武昌,管理荆州事务;屡次劝谏孙权,抨击宠臣吕壹,被时人称誉为“心膂股肱,社稷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