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风起荆南 > 第59章 关于陆议和陆逊的说明

第59章 关于陆议和陆逊的说明(1 / 2)

东吴名臣陆逊在通行本《三国志》中时而作“陆逊”,时而作“陆议”,其名未统一,令后世研究者颇为困惑。清人周寿昌猜测,陆逊可能本名“议”,因宋时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刻本遂更其名为“逊”。如今早于宋代的《三国志》晋写本明确书写了“陆逊”之名,足见周说为误。考《三国志》诸书,“陆逊”当是陆议晚年所改之名,因未能广泛流传于魏、蜀两国,故此名多见于《吴书》,而《魏书》《蜀书》仍作“陆议”。出土于陕西西安的魏《曹真碑》(现藏故宫博物院)上有“冬霜于陆议”之字,可为旁证。

由于陆逊这个名字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所以今人一般还是称为陆逊,也不以改名前后分称(其实知道他本名陆议的人就不多)。至于陆逊晚年改名的用意,结合史实推测应是向孙权表明心迹、谦冲示弱之举,其结果我们也容易得知,并没有什么用。

陆逊在孙权晚年卷入二宫之争(南鲁党争),实则反映的是东吴内部派系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孙登死后,太子孙和(孙权第三子)成为潜在储君中的领先者,而夷陵之后,陆逊就已成为江东士族的绝对领袖,并且随着周瑜、鲁肃、吕蒙时代的远去,此起彼落,江东本土士族在能量上明显压过淮泗流寓派。所以陆逊代表的江东士族支持孙和是强强联合,如果孙和顺利继位,会造成东吴内部的权力结构的进一步失衡。站在孙权的角度上,确立孙和的地位不受挑战,加上江东士族的支持,那么哪天孙和等不及了,孙和-江东士族联合体就可以轻易的提前接班,这对于任何一个年老多疑的帝王都是不能承受的阴影。

那么陆逊能否支持鲁王孙霸呢?也不行,因为江东士族作为此时东吴的定海神针,他们的核心诉求就是稳定,以期在孙权大限之后得以平稳过渡,所谓的稳定在那个时代又隐含着尊卑长幼的先天正确性,这其实也是江东士族在儒学正统传承上同样压过淮泗流寓派的明证。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陆逊不可能支持,而且鲁王孙霸本就是淮泗派推出来的,一开始就是零和博弈,不是陆逊本人是否妥协这么简单的问题。

所以与其说陆逊支持孙和,不如说陆逊支持秩序和确定性,这从他自己给孙权的上书中也表露无疑。

“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

实际上,二宫之争是江东派和流寓派的力量不平衡在立储问题上的上的集中表现,是教科书式的的长幼之争,所以“二宫之争”这个词才几乎成为专属名词。立储问题不是江东派流寓派派系斗争的原因,而只是导火索,其中深刻的原因只能从赤壁到夷陵之间的东吴大战略的调整中找寻,而背刺关羽前孙权允许陆逊经营山越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关节,这不是本文主要想要讨论的,从略。

对比蜀汉,荆州派和东州派在刘备立储问题上当然也有冲突,但是经过一系列戏剧性的重大变化——关羽败亡、赐死刘封、永安托孤、诸葛亮开府等等——蜀汉的储位之争没有集中爆发。在这个维度和其他很多维度上,蜀汉相比魏吴确实都有着更大的特殊性。

说回陆逊的改名问题。唐以前,人的名和字含义的重要性似乎大于唐以后,且名与字几乎一定是有所关联的。如关羽本自长生(后改云长),长生及羽化等符号化字眼使得有些学者推测关羽的家乡或家族有道教(太平道)背景;其他名与字含义关联者,如张飞字翼德、张辽字文远、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不胜枚举。那么,陆议字伯言,其人在“言语”“议论”方面与人物性格行为的暗合,不能不引起关注。

在陆逊(陆议)这个案例中,我们还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文学加工及民间形象对于历史人物符号的影响,等于在历史人物形象之上进行额外的一层渲染,甚至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错位。

具体来说,作为文学(影视)——历史符号的陆逊,和他晚年才改的这个名字,可以说是高度契合的,突出谦逊低调的儒生形象。从小说到影视作品(主要是86版电视剧),都从陆逊登场的第一场戏就将其塑造成年轻儒生形象,我记得电视剧中第一个镜头是从一小船中探身而出,面如傅粉,唇如涂朱,不夸张的说,换一身衣服,直接演成年的贾宝玉我觉得都不会违和。实际上我们知道,背刺关羽的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已经三十六岁,且此前已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在古代已无法称少年。此处营造的陆逊年少和名不见经传的印象,更多的只是为了显示蜀汉方面对于陆逊的轻视。

陆逊在背刺关羽计划中是作为战略欺骗的实施者,主要表现在他写给关羽的那封信及信中表现出的谦逊之态。

“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资治通鉴》卷68)

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闚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览逊书,有谦下自讬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三国志 吴书 陆逊传》)

同样的情节也出现在小说中。

“公拆书视之,书词极其卑谨。关公览毕,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三国演义》75回)

夷陵战后,刘备暂居白帝城,陆逊统帅的将领多有跃跃欲试乘胜追击的意思,陆逊从全局考虑(应该提前知道了孙权要耍曹丕),故而退守。这一事件本无特殊含义,但小说中又借机表现了一会陆逊的谦退之状,当然另一方面也吹了一顿诸葛亮的八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