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风起荆南 > 第26章 关于廖化的疑问

第26章 关于廖化的疑问(2 / 2)

十一月,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击败,后主刘禅动向不明,廖化等人于是随姜维向东进入巴西郡,绕道退至广汉郡郪县一带,以察明虚实,不久后得到后主刘禅投降的敕令,于是与姜维等到涪县向钟会投降。

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春,廖化与宗预一起向内迁移前往洛阳,在中途病逝。

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问题

首先廖化在历史上并非平庸之辈,其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被后世俗语严重低估?,真实能力足以胜任蜀汉后期军事核心角色。

实战经验丰富?:廖化历经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六出祁山等重要战役,在关羽麾下担任主簿时已展现军事素养,夷陵之战突围时设计疑兵计策成功迷惑追兵。

战术能力突出?: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廖化以以守为攻策略成功守卫要隘数月。

官职显赫?: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与名将张翼同级,证明其军事地位。??

战略预判精准?:姜维北伐时期多次谏言宜守不宜攻,预见蜀汉国力透支风险,显现超越时代局限的战略思维。

忠勇双全?:从东吴诈死归蜀时,携母千里跋涉的壮举令刘备动容,被诸葛亮评价为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堪可委用。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实为清代文人杜撰,并非史实记载。该俗语本意强调蜀汉后期人才匮乏,而非否定廖化个人能力,其历史地位在《三国志》等正史中有明确记载。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语是出自《扫迷帚》第二十四回,并非出自正史记载;原文如下:不期一日正挥毫缮写间,突来一不知姓名、宽衣博袖、满脸腐气的老儒。那人跨进书室,并不向主人致礼,便坐在那靠东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着述名家来,怪极,怪极。”一面说着,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旧又污的布袋内摸出一京料鼻烟壶,且倾且嗅,旁若无人。

原意是蜀中大将先后亡故,由廖化担任先锋。

根据正史记载,如廖化有多次升迁记录,又如刘备与廖化相遇时大悦并且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以及最终官位于镇军大将军宗预之上等资料显示廖化得到重用并成为蜀汉后期重要将领。

坊间多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句存在误解,认为蜀国后期人才凋零,由能力平庸的廖化担任先锋。其实《扫迷帚》老儒所讲全句说话应该是:“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着述名家来,怪极,怪极。”,即使说话带有贬意,都只是‘蜀中大将’不在,廖化这老头担任起先锋,指的是廖化年老,并没有指明廖化能力平庸。

关于廖化的寿命的问题

很多读者朋友习惯从《三国演义》的视角去判断廖化的寿命,如果按照如此推算,廖化活到了蜀汉灭亡。历史记载廖化于景元五年(公元264年)病逝,按照这个推算廖化都应该是将近百岁的人了。

以死亡年份推算,廖化比起‘蜀中大将’最迟逝世之魏延还活多30年,按常理廖化应比‘蜀中大将’活跃于晚数十年之时期。 按正史记载廖化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才正式登场,之后跟随诸葛亮及姜维南征北伐,到蜀汉灭亡翌年,即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才逝世。

但根据作者根据史料的大胆推测,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廖化的寿命约为74至83岁,具体依据为景耀四年(公元261年)他与宗预的对话及景元五年(公元264年)的逝世时间。

廖化的寿命推算

?核心结论?:廖化逝世时的年龄范围在74至83岁之间。这一推断主要基于以下关键史料: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记载?:廖化与宗预对话时,宗预提到“吾等年逾七十”,表明两人当时年龄在71至79岁之间。

逝世时间?:廖化于景元五年(264年)病逝,距离对话时隔3年,因此其终年应为74至83岁。这个寿命在整个古代都是属于比较长寿的那个范畴了,所以才有廖化活了整个三国的说法。

关于廖化的能力

首先,廖化展现出了过人的智谋。在关羽失守麦城并被东吴杀害后,廖化也被东吴俘虏。为了逃脱,他巧妙地诈死。东吴方面误以为他已死,便不再过问。于是,廖化趁机逃脱,并在路上偶遇了发动夷陵之战的刘备,成功重返蜀汉。

其次,廖化深受重用。无论是在关羽、诸葛亮还是姜维的麾下,他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关羽帐下,他担任主簿,相当于关羽的贴身秘书。诸葛亮时期,他的职位升为丞相参军,继续担任秘书一职。姜维领军时,虽然廖化并非先锋之选,但姜维却极为信任他,多次安排他镇守一方。

最后,廖化被赞誉为“常青树”。即便年过七十,姜维仍将他作为先锋的重要人选(尽管具体职位尚不确定,但他在姜维麾下无疑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这足以证明廖化的卓越能力与持久战斗力。

谈及廖化的智谋。确实,廖化曾采用诈死之计成功从东吴逃脱,这无疑展现了他的一定智谋。然而,这只能算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要知道,作为关羽的主簿,廖化的职责是为关羽出谋划策。但关羽在北上襄樊时忽视东吴,这一重大失误,廖化并未能及时阻止。在关羽出兵时,他也未能在排兵布阵上给出合理的建议。因此,从军事角度来看,廖化并不算真正拥有智谋。关于廖化获重用的原因。不可否认,廖化在历任领导手下都获得了重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水平高或本事强。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廖化顺从听话且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在关羽和诸葛亮手下担任秘书的职位,都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此外,史书还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朝廷中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当政,一切事务都由他说了算。廖化曾试图联合老将宗预一同拜见诸葛瞻,但遭到了宗预的反对。宗预认为他们两人都是年长者,无需再拜见晚辈以损名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廖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