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哗众取宠!为了博眼球什么都敢画!”
就在“p图论”甚嚣尘上之时。
一个金光闪闪的“V”字认证账号,出现在了转发列表里。
“海城省文物局”。
配文同样简单有力。
“全力支持海科大保护、弘扬民族文脉的壮举!期待一座新的文化丰碑拔地而起!”
一瞬间。
网络上所有的质疑声,戛然而止。
官方!
省一级的官方机构,亲自下场背书!
这意味着,那五十个亿,那座青铜巨鼎,那穿过鼎足的地铁……
全都是真的!
“轰!”
全网的舆论,在这一刻被彻底引爆!
“我的天!是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
“疯了!王谦疯了!海城也跟着他一起疯了!”
“有钱,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几乎是同一时间,国内最大的建筑师专业论坛“营造学社”,服务器直接崩溃了。
几分钟后,技术人员紧急修复完毕。
一个刚刚发布的帖子,以一种碾压的姿态,被置顶在首页,标题鲜红如血。
“我跪了,海科大这个博物馆是谁设计的?!请收下我的膝盖!”
帖子
“我是同济毕业的,干了十五年结构设计,我完全想不通,这个受力结构要怎么实现?地铁运行的震动怎么消除?”
“疯子!设计师是疯子!投资人更是疯子!这他妈不是在挑战工程学,这是在向物理学宣战!”
“别说了,我刚把图纸发给我导师,一个国家级建筑大师,他老人家看了三分钟,就回了我四个字:神之手笔。”
“这不叫建筑,这叫奇观!这叫文明的暴力美学!”
“以后谁再说华夏没有世界级现代建筑,我就把这张图甩他脸上!”
讨论的热度,已经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就在这时,一个认证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账号,孙宏博,发布了一篇长文。
文章标题是:《我们与世界顶级建筑的距离,或许只差一个王谦》。
“……从设计理念上看,它将‘鼎’这一国之重器的符号,与现代公共建筑完美融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极致表达……”
“……从功能性上看,将地铁枢纽与博物馆合二为一,让‘触摸历史’成为市民的日常,这种‘文化即生活’的构想,领先了我们所有城市规划者……”
“……从工程难度上看,我不想多说,我只能说,这其中的任何一个技术节点,都足以成为一篇博士论文,甚至开创一个新的学科分支……”
孙宏博在文章的最后,写下了他的结论。
“抛开所有技术细节,我只说一句。”
“这个设计,至少领先国内现有博物馆建筑理念,二十年。”
“它如果能够建成,将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建筑,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图腾。”
这篇文章,像是在滚烫的油锅里,倒进了一盆冰水。
全网,彻底沸腾!
文章的评论区,一条评论被数千万网友,用点赞的方式,顶上了最顶端。
“我宣布,海科大已经不是大学了,是造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