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让你培养技工,你培养出国士无双 > 第127章 校长,一千亿够吗?不够我再加!

第127章 校长,一千亿够吗?不够我再加!(2 / 2)

“参数?就按你们给粤省航母基地供电的标准来!钱不是问题!我要你们用最快的速度!”

会议室里,袁北山和林振华等人,听着钟振国一个个疯狂的电话,全都目瞪口呆。

这就是王校长的风格。

简单,粗暴,不讲道理。

一个小时后。

尖锐而嘹亮的广播声,响彻海城科技大学的每一个角落。

所有正在工地上忙碌的、在宿舍里休息的、在临时教室里自习的学生,全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抬起头。

是王谦的声音。

“海城科技大学的全体同学,老师们。”

“我是王谦。”

“就在刚才,我向国家最高评审组,立下了一个军令状。”

“三周之内,海城科技大学,将接受华夏历史上最严苛、标准最高的211工程评估。”

“评估过程,全国直播。”

“如果我们通过,海科大将一步登天,成为国家战略级大学。你们每一个人,都将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王谦的声音顿了顿,变得无比冷硬。

“如果我们失败,海科大将就地取缔,从华夏的版图上彻底消失。”

“我,和你们的院长、老师,将以‘教育欺诈’的罪名,被送上法庭。”

“而你们,将再次背上‘失败者’的标签,被所有人嘲笑。”

整个校园,一片死寂。

所有学生都攥紧了拳头,脸上写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广播里,王谦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股强大的煽动力。

“我没有问过你们的意见,就擅自决定了你们的命运。”

“这是一场豪赌,赌上了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这是一场战争,属于我们海科大自己的战争!”

“现在,我问你们。”

“这场仗,你们,敢不敢跟我一起打?!”

寂静。

长达三秒的寂静之后。

“轰——!”

不知是谁先吼了一声。

“敢!”

紧接着,山呼海啸般的回应,从宿舍楼、从教学楼、从工地的每一个角落,冲天而起!

“敢!敢!敢!”

“为校长而战!”

“为海科-大而战!”

学生们疯了一样从各个地方涌出,自发地向中心操场汇集。

他们的脸上没有恐惧,没有退缩,只有被点燃的,沸腾的热血!

李铁军带着学生纠察队,拼命地维持着秩序,可他自己的眼眶,也红了。

学生们在操场上聚集,黑压压的一片。

他们齐声高呼着。

“战!战!战!”

那股冲天的气势,让路过的市民都为之侧目。

接下来的七天,海城科技大学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无数的重型卡车日夜不息地驶入校园,带来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

巨大的工程机械二十四小时运作,一座座全新的实验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而学生们,则进入了一种疯狂的学习状态。

图书馆二十四小时座无虚席。

临时搭建的自习室灯火通明。

袁北山、林振华、石破天这些国宝级的院长,亲自下场,开设高强度集训课。

整个学校,都燃烧了起来。

一周后。

一个晴朗的下午。

十几辆挂着京城牌照的黑色轿车,像一群沉默的鲨鱼,未经任何通报,直接冲进了海科大的校门。

为首的一辆红旗轿车里,坐着一个面容清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者。

他就是国家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方建国。

以古板、严苛、绝不通融而闻名于教育界,经他之手否决的升格院校,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他看着车窗外那个热火朝天,却又井然有序的巨大“工地”,脸上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

他身旁的副手低声说道。

“方主任,他们这动静也太大了,简直是把学校推倒重建了。”

方建国哼了一声。

“临时抱佛脚,暴发户心态。”

“以为有几个臭钱,就能买来底蕴吗?”

“教育,是需要沉淀的!我倒要看看,他们能装成什么样子!”

车队在校园里穿行,方建国一路都在摇头。

太新了。

所有的一切都太新了。

新的道路,新的楼宇,新的设备。

在他看来,这都是“虚假繁荣”的铁证。

然而,当车队转过一个弯,即将抵达主教学楼时,司机猛地踩下了刹车。

整个车队,都停了下来。

方建国眉头一皱,不悦地向前看去。

然后,他脸上的冷笑,瞬间凝固了。

在主教学楼前的巨大广场上,数千名学生,正整齐地盘腿而坐。

他们并非在读书,也不是在听讲座。

在他们的面前,一道道蓝色的光束,从他们人手一个的特制平板中投射而出,在半空中交织成上千个复杂而精密的三维立体模型。

那赫然是——“天剑”战斗机发动机的核心机结构!

每一个涡轮叶片,每一个燃烧室的细节,都清晰可见。

而在广场的最前方,航空狂人石破天,正拿着一个话筒,亲自为这数千名学生,讲解着其中最复杂的流体力学原理。

“注意看这里的曲率变化!这决定了增压比的极限!”

数千人同步操作,数千个发动机模型在空中同步分解、旋转、组合。

那场面,充满了未来科技的震撼感。

方建国坐在车里,嘴巴微微张开,呆呆地看着眼前这超越了他认知的一幕。

“这……这是什么?”

他的副手,用颤抖的声音回答。

“方主任……”

“这好像……是他们的……一堂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