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求通过,只追求最优。确保每一篇投出去,都是该期刊最想看到的样子。”
刘建国心里那点刚刚升起的敬畏,瞬间被这句话冲散了。
果然还是外行。
他心里冷笑,这不还是把他们当成批改作业的语文老师了吗?
行,拿钱办事,应付一下就走。
他被分配到了一个由林振华指导的机械材料学小组。
一个看起来不过大二模样的男生,有些拘谨地递过来一份打印好的草稿。
“刘总编,您好。这是我们刚做完的实验报告,关于‘龙鳞焊’在钛基复合材料上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分析,麻烦您……”
刘建国心不在焉地接过来,目光随意地在纸上扫过。
下一刻,他的动作停住了。
他的视线,凝固在报告的第一张配图上。
那是一张清晰到令人发指的电镜照片。
完美的晶格结构,如同神明手中的艺术品,在微观世界下呈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瑰丽而稳定的形态。
他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抖动。
他猛地翻到后面,看到的是一页又一页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实验数据,每一个数据点都像一颗钉子,狠狠砸在他的认知上。
他猛然抬头,死死地盯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学生。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得嘶哑、尖利。
“这……这数据!这照片!是你们自己做出来的?”
学生被他的反应吓了一跳,下意识地点头。
“是……是的,刘总编。林院长刚教我们的,前后花了大概三个小时。”
“那个……能麻烦您先看看我们引言部分的语法,有没有什么问题吗?”
“砰!”
刘建国感觉自己的脑子里有什么东西炸开了。
语法?
去他妈的语法!
这份东西,别说草稿了,就算是现在拿去直接发表,都足以在整个国际材料学界掀起一场十二级地震!
他过去三十年审过的所有稿件,在这份报告面前,都像是小孩子的涂鸦!
他不是来辅导的。
他感觉自己像一个拿着诺贝尔奖得主的手稿,被要求检查里面有没有错别字的文盲。
这是一种碾压。
一种来自更高维度文明,对原始部落的降维打击。
刘建国拿着那份薄薄的草稿,手却重如千斤。
而这样的一幕,正在“先知”大楼的每一个角落上演。
农学期刊的编辑,看着“神农”水稻全新的基因测序报告,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计算机期刊的编辑,对着一个闻所未闻的“蜂群神经网络”算法模型,陷入了长达半小时的呆滞。
深夜。
食堂二楼的米其林级夜宵区。
一群往日里在各自领域高高在上的顶刊编辑们,第一次聚在了一起。
没有人动筷子。
每个人的脸上,都残留着混杂了震惊、狂热、荒诞和自我怀疑的复杂表情。
许久。
刘建国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他拿起那份改变了他认知学生论文,对着自己的同事们,一字一顿地说道:
“我们不是来当老师的。”
“我们是流水线上的质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