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当那股冷空气如期而至,因为预警及时,防护措施到位,预计中的农业损失被降到了最低。
事后,农业部门的感谢信送到了气象总局,也间接传到了“星火”。
这些成果,并未张扬。相关的论文和报告,都经过了严格的脱敏处理,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的,只是些无关痛痒的边角料。
真正的核心进展,如同深海潜行的巨鲸,悄无声息,却力量磅礴。
与此同时,在太平洋彼岸,某些情报分析中心内,却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困惑。
他们通过多种渠道,持续监控着华国在核聚变、高超声速飞行器、全球气候模型等几个关键领域的公开学术产出和专利申请。
按照他们的模型,基于华国之前公开的“星河一号”算力水平和他们所能探测到的(实际上是秦念故意留下的过时信息)科研活动频率,这些领域理应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平台期”才对。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奇怪……华国在核聚变材料方面的实验论文数量近期有所下降,但质量……似乎有种说不出的精炼感?他们好像突然更清楚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了?”
一位资深分析员盯着屏幕上的数据趋势图,眉头紧锁。
“航天领域也是,他们最新的火箭发射成功率高的吓人,但公开的技术细节却越来越少,像是在……憋大招?”
另一位负责航天情报的官员同样感到不解。
“他们的气象预报,尤其是中长期和极端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得非常明显。这背后需要海量算力支持,他们的‘星河一号’应该已经满负荷了才对……难道他们偷偷进口了我们不知道的机器?”
“不可能!所有的高端计算设备出口都有严格管制,他们不可能绕过我们的监视。”
讨论陷入了僵局。
一种隐隐的不安,开始在少数敏锐的情报人员心中滋生。
华国在这些核心领域的进展,似乎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因算力瓶颈而停滞,反而呈现出一种“内敛的加速”。
就像冰面下的暗流,表面平静,底下却汹涌澎湃。
他们并不知道,一座由完全自主技术构建的、无形的“算力长城”,已经在东方悄然屹立。
他们引以为傲的技术监视网络,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