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春回大地(2 / 2)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苏老师拿着一份刚收到的内部通讯稿走进来,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的笑意:“念儿,你看看这个。”

秦念接过那份还带着油墨清香的纸张,目光迅速扫过。

上面简要报道了王兰芝和陈景和两位教授重返华大后,已迅速组建新的科研团队,并基于他们在西北十几年来未曾间断的观察与研究,正式向国家提交了一份关于《面向未来的抗旱种质资源创新与体系构建》的远景规划报告,据说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王婶和陈叔……他们真的片刻都没停歇。”秦念抬起头,眼中闪着光。

“是啊,”苏老师感慨地点点头,目光透过窗户,仿佛望向很远的地方,“真正热爱土地的人,脚步永远不会被泥泞困住。他们这不是回来了,是带着更厚的积淀,重新出发了。”

他的目光转而落在秦念身上,带着赞许和期许:“而你寄去的那些‘心得’和种子,说不定正好赶上了时候。思想的碰撞,往往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这时,张海洋和李文军也凑了过来,吴思远虽然还在对着架构图冥思苦想,耳朵却也悄悄竖了起来。

“秦工,你这算是跟华大的顶尖专家建立学术交流了?”张海洋打趣道,语气里满是佩服。

李文军则更关心实际:“秦工,你那种植方法要是真能被王教授他们看上,说不定能推广开来,那贡献可就大了!”

秦念被大家说得有些不好意思,忙摆手道:“只是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不过,

我相信,无论是‘星河一号’,还是抗旱的小麦,只要我们播下了种子,用心浇灌,”

她声音清晰而坚定,目光扫过实验室里每一位伙伴,“就一定能等到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夜色渐深,“星火”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与天上渐次出现的星子交相辉映。送走了兴奋讨论的张海洋和李文军,实验室里暂时恢复了宁静。

秦念将苏老师送回他的临时宿舍安顿好,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窗外万籁俱寂,但她心中却波澜未平。

王婶和陈叔重获新生、即将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抱负的消息,像一股暖流,驱散了连日攻关的疲惫,也让她肩头“星河一号”的担子,感觉愈发沉甸甸起来。

科技的种子,人才的种子,都需要最适合的土壤和精心的培育。而“星河一号”,就是当前最需要她倾注心血去培育的那颗关键“种子”。

她走到办公桌前,铺开“星河一号”的初步架构草图,目光落在了最核心的指令集设计上。

这是决定计算机“思维方式”的基石,也是他们即将面对的第一个重大抉择。